(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中心學校,山東 東營 257200)
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就決定了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是無法遠離對于史料的分析和運用。在某種層面談起,歷史的教學其實就是一種歷史史料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初中歷史課堂中,我們逐漸發現了一些史料選擇上的漏洞。某些只著眼于片面的、并非完全貼近事實真相的,抑或是隱晦難懂的歷史資料出現在課堂中。仍然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生們往往對來自課堂的知識選擇了不假思索地相信,即使部分學生對于其中的問題提出了困惑,也很難逃出最后的妥協。因此,在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要篩選出真實有效的歷史資料去協助學生們構筑、完善整個的初中歷史知識框架,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和領悟歷史的意義,并且從中學習到知識。
讀得明白,就是具體理解歷史史料的一切前情條件。這些史料原本就是發源于以往人類的生活,并在生活中積累成長的經驗,通過后人們的編排不斷地完善內容,寫進義務教育的課本,從而成為更好的教學資源。歷史史料的可讀性居于初中歷史課堂授課范圍中的重要地位。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刻地明白,并且根據初中學生們的基礎知識和相對應的心理特點,精準選擇史料,貼近當代學生們的認知范圍以及知識水準。我們能選擇到的史料應該具有的特征是:易讀、精煉并結合實際生活的。對于史料中出現的難點,應該給出相應合理的解讀,特別是對于文言類史料,這些歷史資源是難能可貴的,雖然有些難度,但是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這是非常好的雙重學習機會,不可輕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少講,更不可因缺失放過這樣的優秀資料而不講。它們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整體世界大格局的意識形成,還讓學生在具體難度的學習中得到了自信和自我滿足,這會轉化為新一輪的動力來促進學生進行歷史方面的學習。
例如,在初中歷史《南方經濟的發展》一文中,教師經常引用的史料素材為:“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嬍尺€給,不憂凍餓,亦之千金之家?!稘h書》”
對于以上兩則史料的運用,我們的教學意義是使學生們了解南方經濟之中發展的境遇。只是對于來自于《漢書》的史料來看,文言文方面的理解難度重點就在于當中的字詞有部分的疑問點,應當在課本下方進行批注。而對于后一則史料來看,文言理解難度遠超上一則,雖然它更詳細地表明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格局,但是初中的學生們難以從長段拗口的文言文中具體領會到其中的奧義。如果不能對這份史料里的詞句加以刪改,教師又無法利用寶貴的短暫課堂時間來大篇幅進行講解,那么對于學生來說,這一份的史料意義就不夠明確了。
那么初中教師該如何準確而又科學地講解歷史知識呢?其實舊時的經驗與現當代生活的聯系是很緊密的,它來源于人們以前對社會建設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就是在當時生活的一件件事情中積累出來的。例如,剛剛講到的例子中,江南經濟形勢的發展,在座的初中學生們對此有什么看法,這一條史料中反映的是什么時候什么地區的經濟狀況,而這些狀況對于后世又產生了什么影響。那么在生活中遇到了與歷史場景中相似的事件,這個時候學生應該以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去建設這個社會,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這都是需要學生結合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進行實際的練習和思考的。
為了幫助學生有更加豐富的思考時間和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初中教師可以把這些實際案例挪用到課堂上來。在正常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在講理論知識的時候,需要用一些實際的案例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這就提供了一個結合實際生活的機會。
歷史是一門文科類的學科,聽起來就覺得它需要背誦的內容很多。因此面對長篇大論的枯燥文字,很多初中的學生們就失去了對它的學習興趣,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其他學科上,或者自己更感興趣的學科上。有些歷史教師更偏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的方式也很單一,這就讓本來就不活躍的課堂,變得更加沉悶了,學生最后一點的學習興趣也消失殆盡。這是目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非常致命的問題,也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其實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解決這個教學難題。在適當地減少理論部分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一些課件,在課件里添加一些有聲語言或者音視頻,讓課堂從視聽覺到多感官過渡。在多媒體技術的吸引下,學生的興趣會被吸引起來。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再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分享自己的見解?;蛘呶覀円部梢圆捎们榫笆降慕虒W方法,設置一些情景內容,讓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據事件來結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這也是一種學以致用的方法。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需要的就是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在互聯網上收集一些實際案例的資料,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些積累,當然也可以詢問一些教齡比較長的教師,從他們那里獲取更多的教學經驗,幫助自己完善教學的內容。當然引入實際案例并不是只有教師可以做的事情,現在的學生思維都很發散,他們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所以在論證理論知識是否正確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倡學生去分享一些實際的案例,去支持或者反駁這些理論。這樣既保證了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結合,又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是非常有利于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的。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其中,教師才能給獲得教學的反饋,從這些反饋中找到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從而讓歷史的教學更有效率。
現代學生的思維非常敏捷,接觸到的內容量很多,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情況進行取舍。在保證學生道德與法治建設的基礎上,提升整體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擁有更加完善的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