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瑩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其影響力已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世界各地逐漸開始意識到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結合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與現實需要所做的戰略性決策,是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有效舉措,將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與需求滿足水平,而且與勞動力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
按照聯合國的標準,“老年人口”是指在發達國家中65 歲以上的人口以及發展中國家60 歲以上的人口。在我國,根據具體的人口年齡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規定,我國60 歲以上的公民稱為“老年人口”。根據老年人所處的不同年齡段,將其劃分為60 歲至69 歲的低齡老年人,70 歲至79歲的中齡老年人,以及80 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
老年人力資源是社會勞動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力資源是指在老年人群體中具有勞動能力,能夠從事勞動的老年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并不只是老年人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參與價值生產獲得經濟效益,也包括老年人在家中的家務勞動,以及不追求經濟報酬的公益與志愿活動。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是柔性的,是指遵循老年人自愿的原則,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勞動能力、勞動意愿、自身特色,為其提供相應的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使其能夠有機會在勞動力市場中參與競爭或者從事公益與志愿者活動,實現個人的價值,為社會做貢獻。
通過科學合理的工作安排,有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積極發展“銀發經濟”,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礎。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伴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程度日益加深。由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出現在社會生產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尚不發達、養老保障體系不太完善的時代背景之下,在經濟、社會等領域都產生了多重影響,使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必然導致社會養老負擔過重,政府用于老年人養老的社會保障金支出增加,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勢必會減少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影響進一步的擴大再生產。開發老年人力資源能夠使老年人實現自養,減少政府在老年人群體的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提高國家財政資金的有效利用率。
新增的勞動力比率減少,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儲備不足,人口紅利衰退,抑制總體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阻礙經濟發展。雖然目前的勞動力市場中尚未出現勞動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從長遠的視角分析,勞動力年齡結構的不合理最終會導致勞動力市場缺乏新鮮血液的加入,經濟喪失發展活力。
老年人在退休后面臨角色轉換的困擾。部分老年人退出勞動力市場,進入了一個不被重視,對社會價值生產無足輕重的生命階段,由于缺乏思想準備以及心理適應機制,從而陷入角色困境,導致產生自我無能感與生活無力感等消極情緒。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再就業的機會,能夠使老人的工作與生活進行銜接,幫助老人漸進地退出勞動力市場,有效緩和由于突然的生活變動所造成的焦慮困擾。
大量尚有余力的低齡老年人早早地退出勞動力市場,縮短了文化素質水平高的勞動力資源創造社會價值的時間,難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效用最大化,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如果堅持保留傳統的態度對待老年人,實行消極養老,會造大量寶貴的人力資源的浪費和更多物質財富的消耗。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不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我國歷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推算,預計到2040 年,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龐大的低齡老年人群體為我國的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主體,能夠開發并且進入勞動力市場從事生產活動,或從事公益與志愿者活動的老年勞動力資源儲量豐富。
部分老年人的理想與自我價值在以往工作中沒有得到充分實現,不甘于在家安穩度過余生,渴望獲得更多的機會和途徑滿足自己的社會參與需求,從而進一步實現個人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參與過程中,老年人能夠與更多人接觸,利于社會交往與心理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從事價值生產活動的基礎,由于當前的醫療衛生條件較為成熟,老年人的預期壽命也在不斷延長。不同于生理機能嚴重衰退的高齡老年人,低齡老年人在身體狀況、行動能力方面仍然保持著健康的狀態,能夠從事對體力要求不高的相關工作,充分發揮余熱。
老年人的工作經驗與生活閱歷豐富。老年人在數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學習、積累知識,又通過工作實踐檢驗理論,沉淀了豐富的經驗,能夠有效、合理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老年人的社會資本雄厚。老年人在勞動力市場與生活中經過數十年的打磨,已積累了雄厚的人脈資源,形成了能夠連接各方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人脈關系網。老年人的人際關系網絡使其具有調動個人和社會資源的能力。
完全的替代型就業在實際的老年人再就業中占據一小部分,不會對適齡勞動力的工作造成威脅。老年人力資源與適齡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互補,通常有特長互補、職業互補、閱歷互補、知識互補、經驗互補等。老年人與適齡勞動力在多方面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各自都有優勢與劣勢,在勞動力市場中發揮著不同的價值,可互為補充。
首先,傳統的養老觀念與年齡歧視觀念。
我國傳統文化強調“老有所養”,社會中普遍認為,子女應該為老人提供幸福安穩生活的條件,老人退休后理應在家頤養天年,將老年人的活動范圍限制在打麻將、跳廣場舞、看孩子等休閑娛樂活動上,卻影響了老人的發展自由,忽視了老年人自身價值的發揮。
主張年齡偏見觀念的人認為老人已經喪失了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是經濟發展與社會整體進步的累贅。年齡偏見一方面影響了老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參與度,另一方面也使老年人在社會、經濟地位中處于弱勢,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
其次,老年人自身存在擔憂。
老年人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及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自己的能力難以與年輕人競爭,自我效能感低。而且當前養老金發放水平普遍提高,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水平后,部分老年人往往安于現狀,缺少進一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積極性與動力。還有部分老年人的自身能力與再就業意愿不匹配,雖尚有余力,可以從事富有創造性、知識性的勞動,但自身的再就業意愿并不強,降低了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與效果。
我國針對人口老齡化曾提出“積極老齡化”、“老有所為”等應對策略,但只限于宏觀層面的倡導,缺乏具體、可操作的相應政策。我國對于老年人再就業的制度,僅僅在暫緩離休退休以及離休退休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返聘方面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在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方面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制度規定,而且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有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使部分老年人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利益受到損害。
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要立足于我國的發展實際,提供開發所需的硬性條件,根據老年人的自身需求、身體狀況、能力水平,循序漸進地推動,實現崗位需求與老年人自身條件的匹配。
1.完善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相關的法律法規
加強規范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行為的法律法規建設,通過明文規定、詳細具體的法律法規,約束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參與者的行為,使老年人在社會活動中能夠在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的環境中開展,保護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合法權益,如工作時間安排、薪資福利待遇、得到領導同事平等、尊重的對待等權益。
2.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政策支持
第一,逐步實行彈性退休政策。按照各個行業的工作強度與勞動力供需狀況,實行彈性退休政策。
第二,實行彈性工作時間。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日益退化等不可避免的因素,為老人提供的工作崗位需要配備靈活可變動的工作時間表。
通過互聯網新媒體與傳統媒介等途徑,宣傳老年人力資源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消除公眾對老年人的偏見態度,轉變公眾刻板的養老觀念,使老人的標簽由“消極的發展負擔”改變為“積極的社會財富”,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共融的社會環境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支持,增強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自信心與影響力。
政府建立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統一管理系統,通過網絡化、信息化管理,將老年人的信息狀況進行統計、分析,為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提供數據支持與需求匹配。給予為老年人提供工作崗位的企事業單位稅收優惠,鼓勵企事業單位開設或適量增加適合老年人的工作崗位。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義工、志愿者服務、咨詢服務等領域,針對老年人的特色與需求,為老年人余留工作崗位,吸納老年人參與,發揮其作用。
豐富老年大學的課程設置。老年大學引進各主要行業的人才,豐厚師資力量,開設與現實市場需求相關的課程,與時俱進,提供技能與知識培訓,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搭建老年大學與當地高校的溝通平臺,加強學術交流,邀請高校老師進老年大學講課或開設講座,濃郁老年大學的學術氛圍,提升老年人“學到老、活到老”的意愿。
鼓勵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學習的條件,有針對性地開展崗前培訓。鼓勵企事業單位及民間組織依托崗位需求提供培訓,發布招募信息,吸引有意愿的老年人參與,開展與本單位或組織相關的技能培訓課程,在培訓中選擇能力匹配、有意愿加入的老年人成為員工,為能力不匹配的老年人提供選擇別的工作的指導。
建立公益活動志愿者官方招募平臺,與社區資源對接,為社區中的老年人定期開展與公益、志愿者相關的宣傳、推廣活動,為有參與意愿、有公益理想的老年人提供參與渠道,發揮老年人在公益活動中的價值。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培訓,提高其相應的服務能力水平。與社會機構對接,為老年人參與公益、志愿服務提供場所,如與兒童福利院聯系,開展“朝陽-夕陽手拉手”等交際活動,由老年人與福利院兒童結對子,既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也能夠協助福利院照顧孩子,創造社會價值。
我國應積極應對目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挑戰,拓展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渠道,增強老年人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能力,緩解人口老齡化所造成的壓力,有效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將老年人的個人價值轉化為有利于價值生產的社會價值,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