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軍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館,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000)
2019年6月,我接到了新疆庫爾勒市第一小學的邀請,為慶祝該校建校60周年,導演一部舞臺劇作為獻禮劇目。說實話在此前我多為專業演員和成人業余戲劇愛好者排演作品,還沒有為小學生編排劇目,多少有些擔憂,主要是此次參演的所有演員都是該校在校師生,他們沒有參加過任何與戲劇有關的培訓、更沒有過任何戲劇舞臺表演經歷,甚至大多數人都沒有看過話劇,對戲劇一無所知,更別談去理解和呈現了。幾經商榷后,我還是答應了,畢竟在這么一個邊疆小城能排一部小劇場話劇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破天荒的事兒。
接下來是確定排演劇目,校方提出要排演舞臺劇《蝶之舞》,看過劇本后我覺得不太合適,一是劇本講述的是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童年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期的美國南部,時間、地域都離我們太遠,演員不好理解和把握;二是原劇本只是個微戲劇劇本,講述了童年海倫從認識安妮老師到求學回來可以說話的過程,如此長的跨度,原劇本時長只有十幾分鐘,完全就是個故事線索;三是作品中主演海倫是個又聾又啞的盲童,對演員的表演要求比較高;鑒于現有演員實際情況,我建議排演相對熟悉、易把握的現實題材的劇本,但校方似乎更偏重于該劇本,幾經商討,考慮到作品在當下社會及其教育意義,我終被說服了,決定和學校老師一起嘗試著編排這個作品。
在多次閱讀分析劇本、查閱相關資料,對劇本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擴充內容、設計細節后,我在當地組建了創作團隊,并做了詳細的導演闡述,在作品的體裁、風格上我定位為正劇作品,因正劇兼喜劇和悲劇的特點,富有生活氣息、人物描寫細致,寫實性強,更能被當地的觀眾接受。為提高觀賞性和劇場效果,我加入了音樂、舞蹈、多媒體等手段來豐富舞臺。
一是在保留事件主線索不變的情況下,突出舞臺的肢體行動性,因本劇主要矛盾集中在海倫·凱勒和老師安妮兩個人物身上,而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只能靠嗅覺和觸覺來交流,因此過多的語言在本劇中顯得不真實、不可信。于是我就增加了人與人、人與物的動作性,特別是增強了安妮和海倫的對抗性,如第一幕中兩人對安妮帶來箱子的爭奪、第二幕中兩人對換睡衣、喝牛奶等的爭執,在表現人物關系對抗的同時,強化矛盾沖突,有力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二是由于原劇本是一個微戲劇劇本,故事單一,特別是相對重要人物凱勒上尉和凱勒夫人的戲,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于是我在一、二幕間增加了凱勒上尉和凱勒夫人單獨的一段戲,承上啟下的同時,推動故事發展,并將當下如何關心、關愛、關注殘疾孩子的教育成長這一社會問題拋出。
三是加入了多媒體手段來豐富舞臺,對海倫凱勒的了解大家多來源于她的著作,對真實的她和生活中的她以及那個年代的認知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作品的結尾我剪輯了一段海倫生平的圖文、影像資料,對舞臺無法呈現之處做了很好的補充,特別是對于劇中演員使用的手語、手讀唇語等和影像中真實海倫的手語做了一個完美地印證和呼應,增強了真實感。
細節決定成敗,原劇本在細節上較為缺乏,因此我對幾處重點作了細致的描寫和構思。一是在第一幕結尾部分,安妮同海倫發生第一次沖突后,面對無理甚至野蠻的海倫,安妮是走還是留?原劇用了旁白,我覺得不夠,所以我采用了電影的回放手法,利用四組不同的演員在定點光下,依次集中展現海倫面對食物、箱子、衣服、瑪莎的蠻橫無理、不可理喻,與猶豫不安的安妮形成了直觀畫面的對應(本來是用紗幕剪影,但劇場不具備條件),充分的展示了安妮對海倫糟糕的第一印象。
二是對于中心事件的呈現。海倫對事物的突然認知成了全劇的最重要的轉折點,如何處理好“水管教學”就成了本劇中最大的一個難點,為了更好的呈現這一幕,我們在道具上下了一番努力,經過多次試驗,專門請工匠制作了一個帶循環水箱的壓水井,在舞臺上既讓演員觸摸感受到水的真實質感,又能讓觀眾清楚看到水柱的流動和水花的四濺,舞臺效果凸現;其次是視覺上大屏出現了一道漸起的彩虹,聽覺上配以德沃夏克的《發現新大陸》第二篇章的高潮部分,視覺、聽覺的整體設置將這一情節推向了高潮。
三是舞臺節奏的控制,“節奏給予戲劇以呼吸、以生命”,舞臺上停頓的使用就是對整個作品節奏把握,在本劇中,特別是安妮和海倫的戲中,大多語言都在安妮身上,海倫作為聾啞的孩子,只能發出“嗯、呀”之類的聲音,如何讓觀眾感受到她的情緒和變化,關鍵就在于節奏和停頓的把握,如:第二幕開場兩人爭奪睡衣后的無聲對峙,停頓、呼吸,十幾秒中海倫的不安、安妮的疲憊失望完全展現,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如何將三幕有機、完整、流暢的銜接起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原劇本中三幕更像是三個獨立的片斷,于是我去除了原劇中時間連接,采用了人物連接,在劇中設置了一個“講述人”,并且采用了“間離”的手法,講述人同是劇中人(柏西),他既是講述者又是劇中人物親歷者,以他眼中海倫的變化有機的將三幕聯系在了一起,同時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全劇我只用了一首樂曲--德沃夏克的《發現新大陸》,這首樂曲的創作時間與海倫·凱勒同屬一個時期,我只是用了不同的樂段來呈現烘托不同的情緒和氛圍,抒情段落成為全場的主體音樂,我邀請了一名11 歲的單簧管學生現場演奏,無伴奏的木管讓整個劇顯得安靜,更像是在靜靜的講述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特別是第二幕“水管教學”后,海倫主動親吻安妮時,木管獨特的音色讓全場的觀眾流下了熱淚。
充分的考慮到了演員的表演水平和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分配角色,不去刻意模仿而是追求自然,貼近現實生活,如飾演安妮的陳歡老師和飾演海倫的劉曉寧同學,在現實中就是師生關系,劉曉寧和凱勒夫人的飾演者丁艷老師在生活中就是真實的母女倆,這樣的選擇讓她們沒有陌生感,并很快融入到人物關系中,與其說她們是在塑造劇中人物,不如說她們是在表演她們自己的生活。這也是考慮到了觀演關系,此次的觀眾大多都是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這樣更容易被接受和產生共鳴。同時,為了更好的讓演員貼近生活,我們還組織演員去特教學校去觀察生活,演出時也邀請了部分特教學校的師生來觀看。
在演出中不斷的完善,在每場演出之后,我們都和現場的觀眾進行互動,面對面為大家介紹作品,回答大家的提問,廣泛的聽取大家對作品的意見和建議,對于一些好的建議及時調整,使作品更加的完善并趨于成熟。
兩個月的準備、三個月的排練,在所有演職人員的付出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遠遠超出了最初的期望,原定四場演出增加到了八場(該劇已在2019 年12月6 日至9 日在庫爾勒上演),演出得到了現場觀眾的高度認可。因劇場和資金的原因雖有遺憾,但我還是滿意的,也堅定了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讓更多的人來享受戲劇的魅力。在此我也感謝校方、感謝投資人郭玉霞女士、藝術總監湯偉先生、溫靜女士、舞蹈編導高娃老師、音樂巴淘生老師及我的創作團隊和所有的演職人員為此付出的辛勞和汗水,期待下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