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北區龍溪小學校,重慶 401120)
引言: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
小學語文就是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試煉場。長期以來,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導致學生在文本閱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深入理解文章的精髓。而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貫徹落實,語文閱讀教學在現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作用下呈現出煥發生機的態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效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一定的語文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而且對教師專業能力及素質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基于此,筆者將從“教學設計板塊化、教學過程問題化、教學活動趣味化”三個角度著手,闡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與學實質上是雙邊互動的辯證關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從這點意義上來看,教學設計也應該從原先的固定的單一式向靈活多變的板塊式轉變,所謂板塊化是指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明顯的、彼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的教學板塊,而板塊中的內容也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移動”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從效果上看,“板塊式”教學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凸顯教學重點,合理規制課堂秩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其組合式教學設計從根本上有別于單一線性設計,在學生思維發展上,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例如:在學習“神舟謠”這一課文章時,我會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為依據,將教學設計分為層次分明且內在聯系的三大板塊,比如,“讀書識字、探究激趣、背誦記憶”,板塊之間的教學內容以教學的實際情況為基準而隨時變動。首先,在讀書識字環節,我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試著根據上下文猜一猜文章中不認識詞的意義,以此來提高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之后,在探究激趣中,我會以多媒體的手段來引導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清晰的認識,并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所知道的祖國的名勝古跡,并做課堂發言。最后,在背誦記憶中,我會讓學生復習《三字經》,通過《三字經》的語言形式和記憶方法來加以背誦。另外,在實際教學中,如果遇到不確定阻力因素,如學生興趣、愛好等問題,我會根據學生的心理采取適當的形式,調整板塊內容,以保證教學質量。
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需要以類型豐富、具有概括性的問題來貫穿始終,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其高級思維技能,從而實現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根據文章內容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讓教學過程簡單中不乏張力,也要保障學生“學”的主動性,讓課堂充滿生機。
例如:在學習“祖先的搖籃”這一課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發展其思維能力。我會以優質的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首先,我會通過有效的問題導入,以疑問激趣,比如“人類的祖先是誰呢?,我們最開始生活在哪里呢?”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和想象其中的原因。之后,我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詩歌,并試著總結出詩歌的大意,讓其明白“搖籃”的深層含義。最后,在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我還會結合當下環境問題,發出“現在的森林越來越少了,天空沒那么藍了,祖先的搖籃快被我們毀壞沒了,我們應該怎么辦才能保護好祖先的搖籃呢?”以此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小學生群體最顯著的特征是比起坐著聽課,肢體活動則更受其青睞。因此,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而且通過學生全方位的參與,積極開展實踐互動,進而讓學生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領略文章的深層含義,提高個人素質。
例如:在講述“亡羊補牢”這一篇寓言故事時,我除了為學生講述基本的語言知識外,為了豐富閱讀趣味性,我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一來,通過有效引導,能夠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二來是提高了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閱讀的魅力。最后,我還會組織課堂討論“通過親身實踐,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呢?”并讓學生聯系生活,找一找身邊有沒有亡羊補牢這種思想的人,并講出他們的具體表現,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熱情和效率。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不能紙上談兵,要從實際行動著手,從一節課開始,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針對小學生群體,策略的選擇也要剛柔并濟,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切事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擔任起教育的重擔,還需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確保最大程度的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言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