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普利莊中心學校,河北 涿州 072750)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已經是擺在每個數學教學工作者在前的重要課題。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基礎,使他們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我國公民應具備的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直接影響人的文化素質、思維品質、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質的形成。 下面就對這個問題談幾點個人的淺見:
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大本質特征。提高民族素質,必須從培養每一個人的素質入手,因為每一個人的素質是民族素質的基礎,民族素質是每一個人素質的融合和升華。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實現這一目標呢?
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大都缺少這種意識。主要表現為書本與生活相脫節,在學生潛意識中知識都關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沒有數學,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客觀世界才是個大數學大世界,它不僅孕育了數學還是數學的歸宿。我們的孩子還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這與我們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多少年來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天天與書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卻掂不出一盒粉筆或一瓶飲料的大概重量。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對重量的實際感受.更可怕的是他們壓根就無意去獲取這種感受,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知漢全在教室里、書本上不在窗外豐富多彩的世界里。
培養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和學習的一項基本任務,在小學階段以培養初步的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所有這些都與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密不可分,發展和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和培養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幾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既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本質特征,又是它的一項核心任務。小學是實施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是促進人的心理全面發展的奠基工程。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的培養,課業負擔是否過重,心理素質能否得到發展,都直接影響到他們個性的全面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均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義務教育大綱中,將結合數學教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與“雙基”和“能力”培養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教師要充分認識教書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內涵,有意識、有目的地結合數學教學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識,提高精神品質素養教育的自覺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精神品質素養教育的因素,明確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小學數學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它本身就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有關內容,適時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形象生動的插圖,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材料,以及我國數學史上的優良傳統等內容,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結合課堂教學,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不畏困難的精神,養成計算仔細、思考認真、書寫工整、檢驗一絲不茍、聽講聚精會神、答問井井有條,以及課前自覺預習、課中主動參與、課后及時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隨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增長,學生對知識逐漸對知識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利用新舊知識矛盾,或知識不確定性等等都會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例如有時上新內容的課時,可以旗幟鮮明地提出,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或提出一個與舊知識相關,但全靠舊知識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引入新課,這些都有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效果。
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強和閱歷的豐富,無意注意的作用逐漸減弱,這樣就必須適時地揭示知識的有用性,如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學習書中知識,從而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有用性,培養了他們學習需要,有了需要就會有學習興趣,有學習動力,只有使學生從注意外在因素向喜愛知識本身轉移,才能是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設法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歸宿,是無意注意的升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常常以教師的情感為原動力.教師在講解任務內容時都溶化著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態度。這種情感色彩時刻在感染著學生。現代教育學十分強調師生間的情感活動.要調動學生的樂學情緒、參與意識和主動性、積極性.就首先要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學習氛圍.以調動起少年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從根本上促進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使學生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也使智力因素同時得到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如經常提出“這道題給出的已知條件是怎樣的,要求的未知條件是怎樣的”,“如何應用條件來推出或求出結果”。同時根據其具體問題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和讓學生尋找答題思路等形式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動機,如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你是怎樣思考這個問題的?還有更簡便或其他方法嗎”等問題。并且能讓學生動手的,就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通過親自實踐比較、歸納、發現。自己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