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頭排中心校,廣西 來賓 545700)
小學語文是學生接受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學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對詞匯和句子的運用和理解能力,而非僅僅局限在古詩文的背誦、字詞的默寫等學習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教材內容為重要基礎和出發點,根據教材設定范圍,適當拓展學生學習范圍,充實學生知識積累,不斷轉化和整合自身教學內容,保證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能夠獲得超越教材內容的大量知識,進而保證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學生對于荒島流浪的生活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求對文章內容疑惑處的答案。教師就應當給予學生大量自由思考和整合知識內容的時間,利用問題將教材內容進行串聯,在層層深入中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和學習。“你們說,魯濱孫一個人在荒島吃什么?穿什么?生病了怎么辦呢?”學生在對教材內容不是十分理解的基礎上會產生眾多問題,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我們一塊看看魯濱孫是怎么在荒島中生活的吧!”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幾個討論小組,分別就主人公在荒島中的衣、食、住、行進行分析,并且加以討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引進具有現代意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轉變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創建靈活多樣的教學情境,營造具有趣味性和豐富性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創設和合作,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種類和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個人品德的綜合發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當明確學生的重要地位,轉變自身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教學需求,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現階段掌握的知識,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保證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自身發展。
例如,教學《伯牙鼓琴》時,學生對這個故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再次老生常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開始教學之前可以用問題引入教學內容:“你們知道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關系嗎?”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和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去回答教師的問題。即便學生對這一故事內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并且,教師可以將二者美好的友誼進行烘托和升華,讓學生深入理解友情的可貴,促進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展。
語文學科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的古典文化、傳統理念、優秀的思想品德具有密切的聯系,進行語文教學是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學習和熏陶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擇了大量的古典文學作品,將文學、哲學、藝術、傳統文化、習俗等眾多因素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優良美德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應當挖掘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中的優秀成分,在進行文章講解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1]。
例如,進行《自相矛盾》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你們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嗎?”學生會通過自身經驗,七嘴八舌地向教師描述矛、盾之間的差異。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能夠明確學生對這兩種物品的認知程度。開展教學時,再次問學生:“矛、盾之間如果互相攻擊,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不斷的討論中,學生認識到,在長矛更加堅硬的情況下,盾牌就會被擊穿;在盾牌更加堅硬的情況下,長矛就不能夠穿透盾牌。但是,“如果盾牌和長矛都非常堅硬,互相攻擊之后又會出現什么樣子的情況呢?”學生紛紛陷入深思。同樣堅硬的質地,二者互相攻擊,一定是僵持不下的,那么就不能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矛和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能夠逐漸展開辯證分析思維,在課文內容中尋找這一說法的問題和局限,有效提升學生對成語故事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經過眾多教育學家層層考量和篩選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內涵,能夠展現語文學習的深刻含義,并且能充分展現文字藝術的思考性、神秘性、情感性等特點,具有多樣化的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教材內容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體系和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拓寬學生學習視野,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小學二年級下冊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現階段的學生對雷鋒這一人物的了解并不多,教師授課過程中提出“雷鋒是誰”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給予正確答案的人數較少,甚至一部分學生僅僅知道雷鋒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對其相關事跡了解較少。這樣的教學導入一度令課堂陷入尷尬境地。教師在教學導入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的了解,不能根據學生現階段對知識內容的了解充分展開。與此同時,當下“10后”學生較多,這些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事物的認識也存在與以往不同的現象。例如,學生對于“做一個好人”的理解與當下社會現象也存在不同,因此,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不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廣大語文教師一直在探索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實,閱讀應該是探究和創造的過程,充滿了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創新閱讀教學模式,深入剖析閱讀文本的內涵,使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進而愛上閱讀、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