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方順橋鎮第一中學,河北 保定 072150)
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以及學生的思維發展是英語閱讀的意義,核心素養下的思維型課堂的創建,是當前的英語教學的需要,但是在一線課堂尤其在農村課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存在不少問題,閱讀課仍以教授語言點、知識點為主,未重視閱讀技能策略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這與教學目標提倡的學生的素質培養是背道而馳的。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涉及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是有情感動機和情感價值的,因此教育必須從人文角度出發,關注人的發展和需要,中學階段正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區,是為人生奠定心智和情感基礎的關鍵時期,逐漸形成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因此人文教育非常必要,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應盡義務。
中學英語閱讀教本身就涉及眾多話題,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通過一定的方法,增強文本的人文性,將中外的文化傳統,人文觀價值觀融入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等思維能力,也使其形成對文化內在價值的情感認同。
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就是為了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利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文化傳承以及情感表達。所以,英語教材為了充分地實現學生學習的目標,便不得不在本質上作為英語相關國家的實用語言,而承載著國家文化,文明成果,思想感情,人文態度等相關方面的價值屬性。具體來講:1.教師要通過自己的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帶學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感悟語言中蘊含的獨特情感,給予學生獨立閱讀思考體悟品味的空間,適時地點撥和啟發,讓學生逐漸懂得如何去品味原汁原味的作品。此外,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外國文學名著的閱讀,這種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還可以使學生在自我探索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作品鑒賞水平,從而更好地體會閱讀帶來的精神世界感受,并在其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2.完善英語的教學方法以及策略。英語教師要通過學科教育實施育人功能,就必須能夠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自主能動性,因此教師要努力改善其教育教學方法以及策略,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有助于滿足學生主動性的要求。
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背景下,教師要把人文教育作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人文知識、人文精神與三維目標進行有效結合,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構筑求同存異、兼容并包、和諧共存的理念,引領學生從英語這門語言所特有的本質文化底蘊以及它與本土文化之間的差異出發,開展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在此期間,英語學科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與學習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指導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效果。對于英語學科而言,有利于學生現實生活中,使用英語知識與他人良好合作與交流,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潤物細無聲”,教師將思想情操等有意識地傳遞給學生,使他們無意中接受,避免牽強附會,無論是人文知識還是人文精神,教師做的都是引導而非灌輸,人文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而真正的成長是需要一定空間去思考去體悟的,道德捆綁下的人文灌輸將失去原有的教育本質。
人文教育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思想和生活現狀,知識的掌握狀況和思維發展水平,有選擇、有計劃地挖掘人文素材和教學方式,因人而教,量力而行,脫離學生實際的“高大上”追求,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違背人文教育的初衷。
英語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很多,每節課都可以滲透人文教育,但面面俱到很容易模糊重點,畢竟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突出重點,深入體會。
人文素養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進程,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某節課、某個內容完成的,他要遵循教育本身的規律,在一次次的浸潤之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入,它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將人文關懷貫穿于整個教與學的過程。
總而言之,教師完全可以借助教材的閱讀文章去啟發和引導學生從待人處事、生態平衡、能源技術、是非對錯、權利義務、文化習俗等諸多方面聯系自身實際,在思考與探索之中,在潛移默化之間,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實現整體人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