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歡喜莊鄉中學,河北 唐山 064003)
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已經逐漸增大,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仍保持愉悅的心情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尤其是數學教學課堂上。學生需要保證思維的邏輯性才能理解教材內容,進而轉變思維應用到習題練習中。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轉變教學模式,創設愉悅型教學課堂,讓學生易于接受課堂知識。本文根據自身教學經驗,提出構建愉悅型課堂的幾點建議: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設計課堂導入時,應主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去認識和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引出相關的學習內容。
如八年級下冊《反比例函數》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提出問題:同學A平時騎自行車來學校,但今天早上發現自行車脫了鏈,如果要修理則可能遲到,于是他選擇坐公交車。假設從同學A的家里到學校有10km,兩種交通工具所經過的路程一樣,求這兩種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別是什么。教師提出問題后向學生提問是否有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并請有過類似經歷的學生來談一談期間感受再回到題目中。在這個導入的過程,教師的設問起到與學生互動的作用,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問題的解決。接著教師提示,假設問題中提出總路程為10km,根據路程、時間和速度的關系得出求速度的公式:v=s/t,當路程不變,時間越少則速度越大,推出時間t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數。教師經過簡單的生活例子,引出了反比例函數的重要關系。教師接著趁熱打鐵,給每一位學生發一條繩子,請學生用繩子擺成三角形,要求三角形其中的一條邊長度不變,提問余下兩邊長度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反比例關系,教師最后引出反比例函數的公式。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激發了學生興趣,接著讓學生動手實踐,活躍了課堂氣氛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知識的理解力。
合理運用與課程相關的教學道具,創設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及注重學生的參與,可以有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簡化疑難知識。
如八年級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內容的教學中要求學生準確畫出角的平分線,并理解和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角平分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城市規劃圖的展示,包括兩條熱鬧街區與附近公園廣場的距離、某個區域的貿易市場與兩條附件的鐵路和公路距離等,教師用虛線把展示圖中的距離標出來,讓學生思考這些距離是否相等,為什么存在相等的“巧合”。學生一看虛線的長度就可知道距離均相等,但對于如何規劃的問題上,學生仍難以得到一致答案。此時,教師在學生的疑惑中引出課堂內容,即角平分線性質,并解釋說明現實中地域范圍寬廣的地方很難用尺子準確測量,學生們恍然大悟,而曾經說出尺子測量的學生更感到不可思議,上課也比平時認真。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中,提高了課堂的活躍性。為了保持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師繼續展示現代技術運用角平分線性質所制造的商品,學生均感到十分震撼。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怎樣利用身邊的材料做出角的平分線,有的學生思維敏捷,根據教師的提示馬上提出紙張折疊能做出來,教師贊揚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們按照要求做出簡單的角平分線后感到很欣喜,整體的學習氣氛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進一步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倘若制作的物品材料是鋼板無法折疊應該如何畫出角的平分線,教師提示可以使用工具,如平分角的儀器和尺規,接著教師在學生的注視下示范工具制作角平分線的方法,最后由學生們進行畫圖環節。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有趣的愉悅型課堂里輕松掌握了課堂知識。
有些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參與實踐操作,適當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
如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的教學上,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堂中所學到的統計學知識開展數據收集活動,并制作出相應統計圖。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4個人為一組,選擇小組最感興趣的數據進行收集,并在課文中任意選擇一種統計圖進行統計。學生擁有自己的選擇權表現出了更高的學習熱情,均選擇較為有意義的數據收集,比如本地去年月平均降水量、某個商場的月銷售額或者班級同學喜歡看的課外書類型等,教師在活動過程提供適當的幫助,指導學生解決數據收集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并鼓勵學生充滿信心接受困難的挑戰。活動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數據收集過程中遇到的趣事,激發學生參與下一次課外活動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這樣的課外教學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知識的趣味性,而且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總之,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教師應積極構建愉悅型教學課堂,利用課堂導入激趣、合理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保持心情放松的狀態下學習,進而有效保證教師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