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南塘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103)
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既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對教者來講,要從各方面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你,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朋友,從而使他們在喜歡你的同時,喜歡你教的學科。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運用如下幾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激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求知欲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并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都參加,能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學習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充當售貨員,一部分學生充當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在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懂得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學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學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思維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樣?通過換位思考,改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境況,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引起思考,是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欲望,他們躍躍欲試,開始對新知識的探求。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對學生來說,老師的一次鼓勵、一次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志,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其有效性有以下幾點思考。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
教學情境形式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根據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設計。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再創造活動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被掌握和靈活運用。根據費賴登塔爾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有多高。水杉高參天,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去量,但是兩手抱樹怎么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后再量繩子。這是個好辦法,可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正陽光燦爛,立即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很快測量出樹影的長,算出樹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樹高的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或: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學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數學本身包含許多枯燥無味的東西,特別是計算題學習,學生的領悟能力是有差異的,同樣的計算題,有些學生可能幾分鐘就學會了,而有些學生可能一節課甚至更長時間也學不會,如果老師不及時關注這些學生的話,那么這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信心,課堂對他們來說就會變得很無聊,在課堂上他們會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情,數學老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當學生學習遇見困難時,要及時熱情地伸出雙手幫助他們,讓他們恢復自信。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