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中國傳統的主要養老模式大都為社區家庭養老模式,而在人口老齡化逐漸嚴重的今天,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新老兩代人文化思想上的需求、生活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多代居住產生了排斥現象。計劃生育政策給獨生子女帶來的經濟壓力不足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供養需求。在心理方面,害怕孤獨,需要陪伴和安定感。從生理需求來看,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能及時監測、及時照顧。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發展,老年人群體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以及老人不希望打擾子女生活想法的萌生,導致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另一方面,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衰退使其不能適應現代普通住宅的各項設施。在未來城市老齡人口中,大多數老年人都會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因此設備齊全、服務周到、具有一定醫療看護能力的社區會成為他們的理想住所。老年人退休后擁有大量休閑時光,為了躲避孤獨,社區社交對他們來說及其重要,如何搭建一個老年人交流互動的平臺成為一個重要的焦點。老年人社會角色的改變使他們感到社會價值感的缺失?,F實中,大多數非高齡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部分老人退休后對生產性活動有著一定的向往。因此打造一個老年人活動生態圈,兼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價值需求成為了未來社區發展方向的可能。
為實現居住適老性,社區內有針對老年人設計的住宅和景觀,建筑多為三至四層樓房。由于老年人行動范圍的縮小,社區內還需配備餐飲、娛樂、文化、醫療、健身、家政服務等功能,營造老年年齡層的社會運轉機制,豐富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
1.60-64歲:健康活躍期
2.65-74歲:自理自立期
3.75-84歲:行為緩慢期
4.85歲以上:照顧關懷期
按照老年人行為能力的差異進行細分管理,對于健康活躍和自理自立年齡層的老人應當多安排戶外活動,具體在社區內應設計適合老年人活動的互動景觀和聚集場地。對于行動緩慢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應配備社區護理人員管理。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病理歷史、個人生活習慣,以“一對多”的護理管理形式分類管理需要照顧的老人。
1.人車分流,并且設計連貫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統。
2.步行道路坡度緩慢甚至沒有,貫徹防滑無障礙設計。
3.考慮部分老人輪椅出行,道路寬度,設施安全尺度需要做明確的規范設計。
社區戶外環境以康養花園為主,并且結合綠地、水體、場地設計豐富的活動空間。植物種植要求觀賞性強、無毒、無刺、無蟲害。社區內互動設施主要以老年特色活動空間為主,老年特色活動空間可以是社區層面生產性的宅間農田、園藝花壇,也可以是大型廣場活動表演空間和小型聚集場地。此外,應當適當設置親水漫步、健身運動、棋牌座談等普通居住配置。
建立設備完善、服務齊全的獨立型老年社區,使老年人得到聚集性的統一管理,避免了部分社會資源的浪費,并且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弱點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自由限度,方便營造老年人自己的人際活動圈。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許多企業發現了社會老齡化帶來的服務需求,投資發展老年社區成為了一個可行選項,老年社區在我國部分一二線城市中已經投入使用,例如北京太陽城、廣州頤年園、鄭州中原國際老人村等。由于建設老年社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再加上沒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和政府資金的緊缺,許多房地產商對老年社區的建設望而卻步,目前基本處于發展滯留階段,從大環境上來說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從已建成的老年社區上來看,多是借鑒外國較成熟的老年社區開發模式,社區建設缺少對我國國情的深入研究,并且普遍存在設計規劃上的不足。其中的缺陷多體現在配套服務滯后、活動場地空間缺乏多樣性、戶外設施缺乏對老年人的設計、社區戶外環境互動感不強等方面。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上來看,目前老年社區的定向服務不夠完善,不能與普通居住社區拉開很大的差異,反而給老年人帶來消極的心理體驗。
綜上所述,老年社區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將老年社區建設和我國國情相結合將成為未來老年社區在中國發展的重要挑戰。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部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率先進入人口老齡化趨勢,養老需求日益增加,基層養老機構開始恢復建設。九十年代后,傳統的多代共居逐漸瓦解為小家庭獨立的生活方式,養老問題日益尖銳。由于養老院管理水平低下、觀念體制陳舊、服務意識落后導致養老院入住率較低。因此,養老社會化、社區化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如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未來,老年人的生活不能只是單一的休閑娛樂和需要被照顧。應當提供相應的平臺使老年人參與到社區生產活動中,使社會集體養老方式得到可持續的發展,讓獨立型老年人生態社區進入良好的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