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學院國際學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紅河學院確定了“立足紅河,面向社會,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綜合性、國際化大學”的辦學目標,以及“培養具備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能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于2009年泰語專業第一批招生,采取“1+3”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基礎泰語閱讀》是泰語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旨在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泰語語言綜合水平,對泰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進行了解,能成為具有一定國際視野,服務于東南亞、南亞的復合型人才。
我校泰語目前實行“1+3”模式,學生第一年出國學習,第二年回國內學習。經過第一年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具備了較好的泰語口語能力,但是其他方面能力較弱,《基礎泰語閱讀》有效的彌補了這一缺陷,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具備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技巧,積累詞匯,擴展知識,從而提高泰語語言能力。主要采取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提供學生大量的閱讀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間互助學習的能力。《基礎泰語閱讀》是掌握泰語語言運用基本技巧的關鍵課程,也是實現泰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基礎。
紅河學院泰語專業于2008年獲批,并于2009年9月開始招生。《基礎泰語》課程是泰語專業大三秋季學期,即大三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課程。經過多輪的教學實踐,該課程具備了完善的教學材料,包括教學大綱、教案、習題集、試卷集等。根據紅河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泰語專業人才目標中規定,泰語專業學生應具備扎實的泰語語言能力,并具備國際視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因此,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泰語閱讀》課程在多輪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力求新穎,教學內容具備實用性。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教學內容注重泰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兼顧泰國語言文化的學習。
紅河學院泰語專業現有專業教師5名,教師隊伍中,100%為碩士研究生。此外,每年都從泰國高校聘請泰語教師來我校任教,截至目前,從泰國聘請的教師已有6人。職稱結構方面,講師職稱教師占師資總數的80%。除此之外,還有外聘教師1人,客座教授1人。學校重視泰語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工作,泰語專業教師逐漸具備了較強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實踐經驗、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并且能夠開展經濟社會實踐問題研究,參與學術交流。學院注重對專業教師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外出參加學術培訓及交流學習。每年都派教師參加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翻譯研究與教學高級研修班、中國高校泰語教師翻譯培訓、小語種教師培訓等。
紅河學院積極開展與泰國高校、企事業單位合作,泰國留學規模越來越大,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有效地保證了《基礎泰語閱讀》課程實踐環節的有效開展。泰語專業的泰語語言實踐環節主要通過“情景式教學法”在課堂上進行。此外,還包括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的開展。例如:“一對一學習伙伴”“泰語角”“中泰學生語言文化交流活動”等。主要目的是讓泰國學生和中國學生結為伙伴,互相學習對方語言,進行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是一個語言實踐的重要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中泰學生除了進行語言交流學習外,還進行了文化的交流,從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外語語言學習的有效進行,提高外語語言學習效率。《基礎泰語閱讀》課程的課程實踐環節在以上活動中得到了開展,此外,針對《基礎泰語閱讀》課程內容,還開展了一些實踐活動。還有閱讀集訓營活動,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多本泰語圖書閱讀,并撰寫心得等。
《基礎泰語閱讀》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師選取的課本或是教師自編的講義。由于所選教材和講義的時效性,在教學內容方面,會出現教學內容滯后的問題。缺少社會中出現的新觀點和實事報道學習。課程內容多與泰國語言、文化、社會生活有關。泰語專業語言學習的目標是語言的實際運用和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中國學生學習泰語,主要從事中泰語言文化交流。因此,對中國文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必要的。但《基礎泰語閱讀》的教學內容,與中國語言文化社會生活相關的泰語閱讀內容不多。此外,課程教學內容集中于展示閱讀文本本身,與閱讀有關的閱讀方法、閱讀習慣養成技巧等方面知識較少。因此,課程教學內容需要不斷的完善和豐富。
《基礎泰語閱讀》課程教學中,主要采取任務式教學法。任務式教學依托于任務,促進教學中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和泰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但單一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疲倦感。學習的動力變成只是敷衍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另外,在教學方法上,閱讀課的教學常成為翻譯課或是綜合課教學。因此未能很好地達到課程教學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在進行《基礎泰語閱讀》課程的教學中,需要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礎泰語閱讀》課程考核包括學生平時表現(30%)、期中考試(10%)、期末考試(60%)。課程期中、期末考試主要采取教師出試卷,學生閉卷考試。教師制定評分標準,進行試卷評卷。考試題型主要為閱讀選擇正確答案、閱讀判斷正誤、閱讀回答問題等。由于考核形式單一,考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此外,《基礎泰語閱讀》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分組討論,互助學習。但課外自主學習評價機制不完善,教師在承擔大量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未能較好地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自主學習活動進行評價。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人們的交流歸根結底是人們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在進行語言學習中,熟練和扎實掌握一種語言,具備語言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語言學習的基礎,而對語言背后的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是語言能力得到提高的必經階段。在對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學習時,對中國國家文化的同時了解和學習,是實現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基本要素。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互動,主要體現在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方面。因此,在《基礎泰語閱讀》課程內容中,對目的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才能保證交流的平等性,保障交流的順暢性。因此,在課程教學內容方面,應加入中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相關的課程內容等。
目前《基礎泰語閱讀》主要使用的是任務式教學法,且不具備完善的自主學習評價機制,因此,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擬通過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分組學習法、分組討論法,歸納法形成讀書報告,可采取翻轉課堂的理念,學生通過學習走上講臺,用泰語進行學習心得匯報或是學習內容分享。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
《基礎泰語閱讀》課程考核主要采取試卷的形式,考核形式單一。考核機制應當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為主,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尤其是自主學習情況的考核,加大對學生平時考核的比重。為該課程任務式學習、課外自主學習方式提供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