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城鎮人口逐年上升,流動人口總量持續龐大,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極其必要。伴隨城鎮化和人口流動趨勢的變化,給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帶來連鎖反應,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面臨許多困難。
新型城鎮化是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農村人口由于就業選擇的變化,向大中城市轉移,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流動人口本身的價值觀、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都發生了的變化,人的精神需求和高質量生活的追求成為趨勢,未來社會發展及城鎮人口生活質量與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做好包括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在內的1億人左右的人力資本儲備和提升,將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消除城市內二元結構、促進社會穩定和公平、實現城鎮化有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說,流動人口子女的綜合素質將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諸多轉變,加強與完善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極其必要。
筆者對部分省市家庭有適齡少年兒童的流動人口家庭成員50名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有“你比較關心的政府提供的福利或服務有哪些?請說出前三個。從調查結果看,第一個關心的是關于子女義務教育方面,占調查對象的44.2%;第二個關心的是醫療保險,占調查對象的31.7%;第三個關心是養老保險,占調查對象的26.1%;從中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對子女義務教育、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政策的完善充滿了期待。隨著城鎮化的步伐,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更加頻繁,以及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流動人口家庭住址也發生較大的變遷,城市流動人口越來愈多,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第七章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第一節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重視。
通過借助文獻資源進行查詢和分析,我們知道“2018年,全國共有2.41億流動人口,流動兒童的總數高達2335萬人”。為全面了解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發展狀況,課題組采取文獻法和訪談法,開展了“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狀況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流動人口狀況、流動兒童狀況、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對象為成年流動人口及相關教育工作者。調查采取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前設計了訪談提綱,以偶遇、判斷抽樣等方式獲取調查樣本,分別在吉林省長春市、延吉市、敦化市、吉林市、廣東省深圳市、惠州市,山東省日照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對于來自不同省市的30-45歲外來務工人員50名,進行了訪談。調查中運用了適當的訪談技巧,從效度和信度兩方面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有效,保證了調查的質量,經過對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梳理了新型城鎮化下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面臨的狀況。
筆者對部分省市家庭有適齡少年兒童的流動人口家庭成員50名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有“你比較關心的政府提供的福利或服務有哪些?請說出前三個。從調查結果看,第一個關心的是關于子女義務教育方面,占調查對象的44.2%;第二個關心的是醫療保險,占調查對象的31.7%;第三個關心是養老服務,占調查對象的26.1%;從中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對子女義務教育、醫療保險、養老服務政策的完善充滿了期待。
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壓力突出。
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給流動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和對幸福舒適美好生活的期盼,對于社會精英群體而言,其子女的教育仍然是備受重視,他們為子女選擇學校更是追求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和環境,這樣也帶來就學難、擇名校難的問題;而對于大多數社會普通階層的流動人口來講,他們大部分主要在勞動密集型或者機械化操作等第二、三產業工作,大多數農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其對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視程度呈現弱化的傾向,并且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或者缺乏教育技巧。筆者曾訪談一名擔任家庭裝修的瓦工師傅,他是來自安徽的外來務工人員,他說孩子上學不重要,重要的是學門手藝。
我國采取的是流入地管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方式,流入地教育機構通過居住證持有情況,對于擬入學的流動人口子女進行入學審核,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對于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學籍管理等方面起到了有益作用,但是間接導致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難度有所增加,特別是發達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流動人口子女較多,就學更難;而一些不發達省份,由于人口外流嚴重,外來務工的人口相對較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非常容易,例如,課題組在敦化市調研了解到,當地對于外來務工子女就學給免學費雜費等等,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給于很大力度的支持。
流動人口子女有的在父母工作所在地就學,有的在父母的家鄉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下就學,特別是后者作為留守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期間,有些處于青春期的流動人口子女存在性格孤僻、自卑、焦慮、厭學、人際交往障礙、沉迷網絡等多種形式的偏差行為,這些負面的表現,沒有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流動人口子女比與父母親在一起居住的流動人口子女,更加突出。各學校雖然比較重視素質教育,但是,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是重視程度不夠。上述現象得不到及時的關愛和引導,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任務,即有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也給流動人口子女接受平等教育提供了契機。戶籍制度是制約流動人口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各地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學籍制度改革,推行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學籍動態管理方式,為流動性較大人員的子女設立動態學籍檔案,有利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由于學籍變動而伴生的各種問題。
各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要調查研究,制定公辦、私立學校之間的相互競爭機制,建立校際間的教師輪崗制度,制定促進優秀教師流動的機制,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交流和共享,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普遍提升,對于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學校給于相應的政策傾斜,調動這些學校接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積極性。政府要制定相應政策,增加流動人口子女在教育資源優質的名校就學的機會,開展對流動子女家長的教育,增加家長對義務教育的重視度,從而保證流動人口子女與流入地適齡兒童少年具有平等教育權利。
在財政下撥教育補貼時,要考慮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現實狀況,應統籌兼顧,重點傾斜,給那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更多的教育財政補貼,扶持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從而緩解因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而產生的教育不公平現象,適度增加對落后地區在教育基礎設施、提高硬件設施條件等方面的補貼,改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對民辦學校給予政策傾斜等等。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第二三產業集聚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崗位,隨著對外來務工人員需求的不斷增加,必然導致產生更多的隨遷子女或有更多的孩子留在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巨大的現實將是長期的存在,而作為流動兒童少年的家長,是否重視子女教育,家長是否擁有正確、積極向上的教育觀念在教育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城市社區要設立家長學校,設置相關課程或活動,幫助家長提升重視教育的覺悟,形成正確的教育觀,掌握與子女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和技能;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責任重大,我們要在政策層面和管理方式創新上進行積極探索,尋求促進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