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2167)
引言:近年來,在我國創新型建設不斷推進的前提下,各行各業都對高素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也不再是僅僅停留在其自身層面,要更多的著眼于如何將TRIZ 理論融合到目前創新創業的教育過程中,更多的著眼于如何提出促進現有雙創教育模式轉變,培養出更適合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路徑上。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分析,以期為TRIZ 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在我國最早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被廣大學者所關注的是“創業教育”而“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熱點領域被廣泛研究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的。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目前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文獻就超過4萬篇;尤其是2015年至2019年間所發表的數量約占到了整個文獻量的80%;與TRIZ 理論相關的中文文獻超過2000篇,外文文獻196篇;將TRIZ 理論作為工具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獻占比接近20%,其中最多的是研究高等教育中的創新能力;文獻中接近63%的文章都是將TRIZ 理論與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相結合,充分說明TRIZ 理論在提高創新能力方面作用不可小覷。這也是我們將該理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研究融合在一起的原因。雖然針對創新創業教育國內許多學者也都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并形成相關文獻而目前有關TRIZ理論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研究的相關文獻還不到60篇。從2016年開始,相關文獻數量才真正實現增長,這充分說明雖然創新創業教育的熱度居高不下,但是目前將TRIZ 理論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還不多,也說明目前學術界對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在之前的相關研究中,我們也發現高校現有的雙創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的方法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以TRIZ 理論中的沖突分析法為例,通過對高校現有創新創業教育分析,將實際問題轉化為TRIZ 專業工程參數后結合矛盾矩陣,不難發現,目前高校在課程設置上還是一如既往的“偏專業”,對通識課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更別說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課程了。而這樣的結果就可能導致“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二者均不能在系統中實現各自的最佳狀態。有學者認為:專業教育應該是雙創教育的“水之源頭,木之根本”只有將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才是培養雙創人才的有效之舉,二者才能實現協同發展。
通過對雙創教育基本的物-場模型設定后,我們又將研究的重點鎖定在“大學生所具有的雙創品質”、“高校教育模式”這2個物質以及“高等教育”這1場內。通過前期的物-場分析,不難發現現有的物-場模型屬于效應不足的模型,具體而言:高校現有的教育模式還不完整,傳統應試教育仍占主流,這個結論也跟我們之前的矛盾矩陣得出來的結論不謀而合。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以及方法方面的培養的作用有待提高。從而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并不明顯。
通過物-場模型的分析我們以為發現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較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創新創業能力得不到實際提高。針對這一問題可借助于TRIZ 理論中的反向聯系原則,通過改變事物原有的運動方向,尋求全新的創新視角,從而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具體而言,根據反向聯系原則,高校在不同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要跳出“傳統”教學的框架結構,開設反向思維相關課程。教師可以先通過對一門通識課的引入,讓學生提出其中某些理論的其他可能性
經過反復的嘗試實踐,有利于學生對于該理論主干邏輯和運動方向的掌握,從而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根據TRIZ 理論的分割原則,可以將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進行有效分割。傳統模式中就業指導教學只集中在大學四年級,但是通過分割之后,我們可以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建立相關教育體系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滲透。最簡單的就是從大一開始就開設TRIZ理論以及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讓學生一開始就形成創新創業的意識;進入大學二年級就可以通過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行摸底,然后通過成立相應的社團,讓學生實際感受參與創新創業的相關比賽從而鍛煉其相關能力;到大學三年級以后可以通過學校的眾創空間進行實際創業或是直接參與社會實習真正實踐的創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