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目前,大學生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新生代主要力量,隨著經濟建設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更為開放、更為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文化。而隨著90、00后兩代人的成長,其日新月異的價值觀念、思考與行為方式都給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與不斷轉型升級提出了新形勢下的新要求。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形成與發展,建設與管理也出現了比較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而傳統的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管理模式與管理策略已經不能很好適應當代的大學生為我國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管理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鑒于此,高校學生體育社團亟待轉換工作思路。
當今社會,互聯網又是一個必須要去談論的話題,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在校學生正處于充分利用互聯網又深受其影響的一種狀態之中。作為高校學生社團中的中堅力量,一般意義下的封閉式訓練已經不適合學生體育社團的不斷提升與更好發展。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把互聯網與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各項學生緊密聯結在一起,探尋更科學的管理模式與策略十分必要。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需要立足于各項體育活動,一般其是在校體育教研部、校團委以及社團聯合會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學生體育活動,在社團管理、社團經費以及活動開展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利。但是學生體育社團要開展活動,受到時間、空間、經費以及人員等各個因素的綜合制約。第一,學生體育社團的各項活動屬于高校第二課堂范疇,大學生的第一要義是進行專業學習,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參與各項活動,但是目前學生的學生任務較重,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時間相對被壓縮;第二,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進行活動的主要陣地——各個體育場館首要保證的體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學之余才會安排各項體育賽事活動、社會公眾、學生社團使用,學生體育社團使用體育場館的時間非常有限,且使用權常常得不到保障;第三,學生體育社團屬于學生自籌社團,即使有指導單位以及指導老師,但是往往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
目前社會越來越現代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移動通信、電子商務等行業飛速發展,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隨之不斷減少,且有意鍛煉與無意鍛煉意識都在逐漸下降。比如在移動通信沒有普及之前,人們進行溝通需要面對面,就會無法避免地走路鍛煉,而手機普及后不用見面就能溝通,自然導致鍛煉機會減少。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下降,體質健康狀況也不如之前,學生普遍對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不高,學生體育社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同時高校經過長時間發展,一般均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各種類別、百花齊放的學生社團,因此在招募社團成員時,學生體育社團要面臨較大的壓力。
“邊緣化”這一概念是社會學中的說法,一般指的是被社會主流活動主流人群所排斥、不包容,意即非主流。學生體育社團面臨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高校體育存在被邊緣化傾向。目前學校普遍還是應試教育體制,對體育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一直處于一種下降的趨勢,還沒有形成良好規律的鍛煉習慣,體育意識較為淡薄,這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體育鍛煉情況的現狀,也是導致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面臨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屬于第二課堂范疇,伴隨著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網絡之中消磨著學生的時間,學生普遍沉迷于手機、計算機等智能設備,對社團的興趣驟減,這也導致了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進一步被邊緣化。
目前很多的高校學生對于體育運動還是有很高的興趣,但是困苦于不得其法,難以掌握正確的體育運動入門方法,又特別害怕不恰當運動鍛煉方式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所以有時會向網絡求助。但是因為互聯網本身具有的開放、包容、共享的特性,使得他們在從互聯網上得到一些有很高借鑒意義的同時,也難免受到一些不正確的信息的影響,而解決這些不正確信息影響所引起的問題就是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應該肩負起的責任。高校學生體育社團作為擁有眾多體育資源的學生組織,很好的借助互聯網的資源能夠實現這些資源的最大程度上的整合與利用,同時實現將這些資源服務于高校師生以及社會,在此過程之中實現學生社團的傳統特性與現代特性的有機結合,使得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架構更加適合于當代大學生的生活,讓其成為一個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的主要陣地。
在互聯網廣泛普及以及高度使用的今天,高校各個社團之間可以借助互聯網來建設并完善之間的交流,在不斷的溝通與摸索之下在校園內建立起一個便于各個社團交流的網絡信息平臺,其一促進自身進一步發展,其二有利于高校內部各個社團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自身工作模式。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普及,使得校與校之間的交流溝通不再如之前繁瑣,各個高校通過借助互聯網可以輕松實現溝通討論,以及共同發起組織學生活動。就學生體育社團這個方面來看,2015年所舉行的“解放日報”杯上海高校學生網球賽暨錦標賽,就是由上海市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市體育局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以及上海財經大學等30余所上海市參賽高校之間依托網絡溝通所舉辦的貫穿整個年度的大型賽事,各個參賽高校之間借助互聯網展開頻繁的交流互動,借此增加了各個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活動內容,豐富了高校學生的體育文化生活,從而大大推進了學校學生體育社團的建設工作,提高了學生體育社團在高校校園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新時期下,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職責不僅在提高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以及體育專業水平,更需要引領更多的學生投身到體育活動中來,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經歷,通過加強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把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放在開放、自由的社會大環境之下以及保守又嚴謹的校園文化氛圍之中,進一步拉近學生社團與社會兩者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的機會,從而再不斷增強高校學生社團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的同時進一步彰顯學生社團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根據目前各個高校所采用的常規的“體育教研部、學校其他職能機關處室——校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學生體育社團”的基本工作與管理模式,在整個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運營的過程之中,充分融入互聯網的因素,結合目前學生社團現狀,以學校官網、APP、微博、微信、QQ等為平臺載體,計劃開發一個集個體管理、交流互動、資源共享、活動宣傳與報名等多種服務綜合為一體的綜合型互聯網服務平臺。平臺設計擬加強移動端的使用,符合新時期下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習慣,增強用戶粘性。各個模塊具體如下:
由最高管理員進行全局統籌與管理,是本“互聯網+”學生體育社團的最高權限者以及核心。
能夠以高校各個學生體育社團作為單位,實現每個單位的成員注冊、錄用以及批量管理。這些工作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之后,能夠較好地避免時間以及空間上形成的局限,每位社團成員都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移動端進行線上操作,與此同時,每個社團的指導單位、指導老師以及學生社團負責人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管理成員,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校學生社團的最主要依托就是各項學生體育活動,因此在本信息平臺上可以實現活動的發起,活動的報名,報名成員審核,活動通知與宣傳等功能,成員可以線上完成各項體育活動報名與簽到,記錄運動時長,以此核較第二課堂成績。
運動場地也是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進行活動的重要保障。通過這一模塊能夠實現學校體育場館的實時查詢,看各類場館的數量以及預定情況,并且能夠在線進行場館預約使用。
各個學生體育社團可以在互動平臺上建立自己的組織,實現社團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社團與社團之間、社團與社會贊助方、與指導單位等的組織機構也能依據此平臺展開深度的交流討論。
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將依托各個高校所搭建的“互聯網+”學生體育社團信息平臺展開,因此首先需要做好的是維護好信息平臺,這意味著平臺的正常運行既需要學校相關專職教師、學生社團負責人等主體力量,也離不開保障平臺信息安全的專業技術人員,學校需要定期加強對各類運維人員的培訓,確保整個平臺規范運行,為學校進一步推進體育事業增添力量。
互聯網時代網絡化和新媒體技術對新生代的大學生產生了廣泛以及深遠的影響,促使高校學生體育社團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運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時間、地域以及空間范圍的限制。因此新時期下要實現學生社團的高效運維,就要去主動打破各種限制,深入體察新時代高校學生特征,體察新生代需求,積極拓展網絡新渠道,借助新媒體設備,從社團建設與社團管理上,從社團制度與社團文化上,從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上等各個方面做好內容的整合與創新,努力做好將線上與線下的資源,課堂外與課堂內知識,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有機結合。因此高校學生體育社團要主動占據有利的形勢,牢牢把握住使用新媒體以及互聯網進行體育教育的主動權,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與資源,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帶領高校學生通過專業體育訓練、體育活動,將新生一代高校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強健體魄與投身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相結合。
“互聯網+”體育社團作為新時期下的新產物,對傳統的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開展活動的形式及內容造成了巨大沖擊,因此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之劍,使得互聯網為體育社團的健康有序發展做出貢獻,處理好傳統與新生事物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需要各個高校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無有規矩不以成方圓,高校要開展好學生體育社團的各項學生工作,就必須在完善的制度約束保障之下,促使其有序展開。因此各個高校在進行學生體育社團管理時,要有針對性、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做好各項制度的修改與完善的工作,保證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的高校學生體育社團順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