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文
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國際漢語教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自中國實行“一帶一路”政策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瀾湄國家以其獨特的地緣優勢,以瀾滄江湄公河為樞紐,作為“一帶一路”的戰略點之一,積極發展與中國的周邊外交關系。在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指出,“一帶一路”的方向和任務是致力于亞歐非三大洲陸海的互聯互通建設,其中包括政治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打造經濟融合、政治互信、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瀾湄國家赴中國留學的學生群體在民心相通建設中起到關鍵作用,是開展中國與瀾湄國家之間人文交流、學術往來、人才培養、教育合作以及志愿者服務的紐帶,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群體在中國與瀾湄國家之間架起了一座又一座溝通的橋梁,促進中國與瀾湄國家民心相通的蓬勃發展。
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強調,搞好各領域的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根基。為加強中國與瀾湄國家的民心想通,擴大國家之間的留學生規模。中國政府持續加大對留學生的教育資助,為瀾湄國家留學生提供豐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資助留學生們到中國高校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其中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進修生和高級進修生。受資助的留學生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為廣大留學生提供了到中國學習和進修的機會,并解決了資金問題,使他們專心學習,不被留學費用所困擾,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到中國學習,尤其是瀾湄國家的留學生。
留學生作為中國與瀾湄國家之間民心相通的紐帶和橋梁,促進了國家間的語言和文化交流,對中國語言文化的學習是留學生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基本途徑,使中國歷史悠久,獨具魅力的語言和文化得以走向世界。此外,留學生也促進了國家間的旅游交流。為更好地體驗中國悠久的文化魅力,深入感受中國社會特點,旅游是留學生了解中國,學好中文及相關學科專業最好的方式之一,留學生為中國與瀾湄國家的旅游交流提供了源泉和動力。留學生也是國家間社會民眾相互交流的極具代表性的群體之一,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中,留學生必定會接觸到中國社會的各界群體,言語交流,思想碰撞,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在此過程中,留學生與中國的老師學生及社會各界群眾會建立友誼,從而推動中國與瀾湄國家的社會民眾之間的交流和往來。
留學生在中國的學習生活過程中能深入認識和學習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對中國“一代一路”政策的理解等間接地影響著瀾湄國家社會群眾對中國的態度。為促進外國留學生正確認識中國,促進對中國政治制度,經濟形勢,文史知識等方面的學習,孔子學院每年都將定期舉辦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和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瀾湄國家的留學生參與熱情頗高。此外,各高校也會定期舉辦夏令營和冬令營,吸引外國中學生到中國進行短期的學習交流,體驗中國燦爛的語言文化寶庫。中國高校也鼓勵留學生參與中國學生的活動,如足球賽、籃球賽、課堂技能教學大賽、歌舞表演、詩歌朗誦等,讓留學生能夠融入到中國社會,深入了解中國。
中國的留學生數量逐年增長離不開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壯大,以及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是東方經濟大國,在瀾湄流域的經濟發展中起到帶頭作用,瀾湄國家的發展與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獨特的地緣特點使中國與瀾湄國家成為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倡導下發展與瀾湄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必要舉措。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政策中的“五通”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留學生正是中國與瀾湄國家民心相通的載體,承載著國家之間相互交流往來,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景。愿更多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發揮紐帶作用,使中國和瀾湄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建立更加堅固的友誼之橋,衷心祝愿中國與瀾湄國家的友誼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