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春城學校,四川 涼山州 615000)
有效而和諧的課堂管理,是實現有效數學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要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領導者,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不斷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索、反思、發展。教師以其高超的教育藝術和人格魅力,建立安全、和諧、協調的課堂環境,有序地組織學生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并能及時、有效、巧妙地發現和糾正課堂中的問題行為,建立有效而和諧的課堂管理,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在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的形成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至關重要。師生的交流互動才是推進教學相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師與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教學相長、互相促進,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識別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孔子所采取的與學生對話式的教學法、宋代書院中師生辯論互動的教學方式等等,其精髓都在于師生的交流互動。互聯網時代的師生交流互動較少地受到時空的限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師生的交流互動形式更為靈活,師生交流互動平臺更為多樣化。所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我們打破單一的以第一課堂為主要的師生交流平臺在教學過程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情感對人的行動有巨大的推動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興趣的培養、情感的交流與共鳴,能使學生體驗到愉快、積極、振奮,更主動積極地去領會知識和探索知識奧秘。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對積的小數位數容易弄錯,我在教學中穿插兒歌來記憶:“小數乘小數,方法同整數。算完積以后,回頭看乘數。乘數有幾位,點上積小數。如若積位少,用0 來補足。”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數乘小數的方法,也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學習首先是一種經歷,一種親身的活動過程。因此,數學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以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為中介,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數學,從而萌發其數學意識,進而真正地喜愛數學,主動參與學習數學過程,體會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例如,我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時,充分給學生操作實踐的空間,讓學生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容器及黃沙,讓他們合作學習,動手操作,將圓錐容器盛滿黃沙倒進圓柱容器。同學們經過反復操作發現:用圓錐容器盛滿黃沙三次正好將圓柱容器倒滿。真正理解了圓錐體積是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根據圓柱體積公式v=sh,很容易悟出圓錐體積公式這樣的推導過程使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發揮,為學生學習新知提供了豐富的直觀教學資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小學生身心的發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個人的特點。教師應努力因材施教,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課堂教學方法。
首先,降低知識難度。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把新知識通過降低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或者是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順利地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問題,使學生感到知識易學、會學而樂學。
其次,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也是教學的靈魂。因此,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征,本著“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制定出具有整體性、差異性、層次性的目標。如計算教學目標一般制訂為:后進生能掌握基本計算方法,會算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據數據特點,靈活選用算法,會正確、合理地計算;優等生會巧算拓展題。這樣設計目標,保證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這樣既能強化“算無定法,以理導算”的思想,又能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算法的能力,使知識、智力、能力同步增長。
再次,設計多層次練習,每一次練習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確實存在著遺忘。因此,練習要把握“時機”。教師應搶在知識遺忘前,組織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練習。練習是學生創造性的勞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基本途徑。教師應根據知識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多層次練習,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高,使之呈階梯形,讓學生順“梯”而練,達到各自的高度。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是每一位教師始終追求的最理想的效果,越來越引起老師的思考與關注。為提高課數學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經過自己的實踐、探索,不斷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切實提高教學效率,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