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幼兒園,江西 南昌 330000)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化經典星河璀璨,圣賢千古,德波乾坤,文以載道,繼往開來。唐詩作為華夏五千年思想的精髓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之瑰寶,譬如《春曉》、《詠鵝》、《靜夜思》等作品,至今仍廣為傳誦。
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便引領了這樣一股風潮,帶動全民重溫唐詩宋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我們熱切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發自內心對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誦讀唐詩經典,是一種書香的情懷;誦讀唐詩經典,更是成長升華的過程!自2016 年下學期以來,我園一直深入開展“唐詩進幼兒園”特色教育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發展幼兒的智慧和潛能,不斷提高師幼的人文素養。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這一年多的熏陶與學習中,我們和幼兒共讀唐詩,在讀詩頌典中共成長。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每一首唐詩里都藏著一幅幅或意境、或情節、或情景的畫面,我和幼兒在共同學習唐詩的過程中領略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月光之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之美、“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春日之美……
例如在誦讀白居易的《憶江南》之前,我們先一同欣賞江南的美景:日出時,江中的滾浪比火還紅艷;到了春天,一江綠水仿佛被藍草浸染。我們一起感受到江南之美,最后發出感慨:江南是個好地方!由此順利引出這首唐詩的內容,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記憶詩詞內容。
當我們去景區游玩或者看到唐詩里出現的畫面的時候,我和幼兒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白居易的《憶江南》、孟浩然的《春曉》、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
唱詩、演詩是將詩、樂相結合,以優美的旋律、美妙的歌聲、生動活潑的動作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這種讀詩頌典的特殊學習方式可以幫助我和幼兒在唱詩、演詩中加深記憶,在唱詩、演詩中陶冶情操,在唱詩、演詩中培養樂感、在唱詩、演詩中喜歡上唐詩!十九世紀的八十年代,葉嘉瑩先生就曾提出過在幼兒園開設“古詩唱游”科目的設想:教師用通俗易懂的、幼兒能接受的唱歌或游戲的方式教授唐詩,讓幼兒一邊唱歌或者一邊游戲,在快樂中誦讀唐詩經典。
所以,在平時活動中,我和幼兒會用曲風優柔、曲調活潑的音樂唱唐詩,用歌曲來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情緒。
唐詩《登鸛雀樓》主要寫的是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因此我和幼兒一起以唱歌的形式把詩中的積極向上、斗志昂揚唱了出來,使我們獲得對古詩詞意境美和音韻美的體驗。
在平時活動中,我和幼兒也會在理解了唐詩的基本內容之后,用適宜的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來表現唐詩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更能提高幼兒誦讀唐詩的積極性,鞏固和加深幼兒對唐詩經典的領悟。
例如在共讀唐詩《遺愛寺》時,我和幼兒在基本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一起發揮想象力創編出每一句古詩的動作:念“弄石臨溪坐”時,雙手放在身側并坐下;念“尋花繞寺行”時,雙手坐花狀,繞一圈;念“時時聞鳥語”時,左手側耳傾聽,右手作旁按手;念“處處是泉聲”時,雙手波動作流水狀。
這樣的活動形式不僅使我們讀唐詩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加深幼兒對唐詩內容的印象,更使幼兒的身、心、腦相互協調,幫助幼兒理解詩意并記住詩句,使幼兒投入到唐詩的意境中并獲得成功感。這些富有童趣的動作既增加了讀詩活動的氣氛,也使幼兒身臨其境地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當然,和幼兒一起演、念這首有趣的唐詩,我也從中獲得了無限的樂趣。
3-6 歲的幼兒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尚未成熟,如一味地讓幼兒死記硬背,幼兒必定會喪失對唐詩的學習興趣。而游戲既切合幼兒好動的特性,又能讓幼兒深切體驗作者的感情,達到情感的共鳴,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形式。因此,我依據3-6 歲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的形式提高師幼讀唐詩的活動氣氛。
譬如在欣賞唐詩《花島》時,我引導幼兒把詩中表達的意境、情感排成小電影,一部分幼兒飾演許多“蜜蜂”和“蝴蝶”去采花,且都飛向同一方向;一名幼兒扮演“詩人”順著蜂蝶飛去的方向,做“聞”的動作,聞到撲鼻的香氣隔著寬闊的江面傳送過來;幾名女孩在“花島”處扮演一朵朵盛開的花;幾名幼兒扮演“水上”的“紅云”。由此展現出《花島》的內容——“蜂蝶去紛紛,香風隔岸聞。欲知花島處,水上覓紅云”。通過這一表演游戲,詩中愉悅的情景,深深地印入我和幼兒的腦海,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人生自有詩意,生活不止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讓我們與春天為伴,與青春為伴,與詩詞為伴,閑遐之余,坐下來好好欣賞我國星漢般燦爛的詩詞歌賦,一定會讓我們的內心有所催發,喚起我們對生活的無比信念、感恩和熱愛!讓我們在中華詩詞的浩瀚知識海洋中,遇見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