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天心區龍灣小學,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互聯網+教育”不斷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校園里出現很多聯網作業軟件在不同學科間進行實踐探索。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從傳統作業到互聯網作業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對于目前數學作業布置與反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所認識,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符合新課標理念的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形式。
長期以來,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一直得到認可。傳統的作業往往以班級為單位,作業內容全班一樣、采用的形式也以紙筆練習為主,重點突出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練習,同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并不會針對不同層次對作業內容進行設計,而是要求全體學生完成內容相同的作業。通過這樣的作業雖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鞏固,提高了學生解題速度以及解題技巧,但作業內容難免缺少趣味性和靈活性,不利于針對各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能力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互聯網+背景下的作業一定會給傳統的作業模式帶來變革性的影響,從而為作業改革及教學改革提供實踐意義上的幫助。
相較于傳統的紙筆、口頭作業形式,大多都是鞏固性的內容,而擴大學生視野、增強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內容則相對較少。而在“互聯網+”的背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完全可以根據數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數學歷史、數學故事等相關的背景知識材料以供學生閱讀瀏覽,增強其對于知識的理解等,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上傳音頻、視頻等材料,能夠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中,學生完成作業時總是需要個人完成,面對感到困難、難以完成的題目也沒有辦法及時求助,陪同作業的家長也大多無法運用符合課堂知識的方法幫助學生解答,這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問題不能夠得到有效地解決。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障礙被突破,替代以實時的互動,這就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效果。
利用互聯網布置作業可以利用數據對于學生的作業進行全面的分析,在學生的作業在網絡上保留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快速整合信息并做出分析。《2016新媒體聯盟中國基礎教育技術展望:地平線項目區域報告》中就指出: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中,許多學校開始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各章數據,從而據此調整教學的模式。大數據在基礎教育領域的運用越來越普及。當下,許多較為成熟的網絡學習平臺都會將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云儲存,從而能夠反應學生不同的學習行為、興趣、模式等信息,有利于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把握。
目前在網絡上有許多可供老師布置作業的平臺,這些平臺給予了教師和學生極大的開放度與自由度,教師可以自由的以班級為單位組建自己的作業單元,進行日常作業布置和管理操作,使得作業的布置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更具有靈活性。
傳統作業往往需要設計、布置、收繳、批改等復雜環節,而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設備的不斷普及,也讓社交軟件得到了不斷的輻射覆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進行回家作業的布置與反饋,老師可以發布當天的作業內容,提醒學生與家長及時完成,同時學生可以把語言或小視頻的作業內容發送至群里面?;蛘呓處熆梢岳梦⑿殴娞枌ψ鳂I、學習資源進有效的整合。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功能,對于學習資源作出分類,提高學生的可選擇性。
基于自身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何讓能力層次具有極大區別性的學生在數學回家作業中都有收獲,這就要求教師提高回家作業布置中的個性化程度。常見的處理的方法是在作業中針對學生層次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有梯度差異的練習,這樣既可以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
基于微信平臺的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對不同的數據內容進行高效的分析呈現,例如用戶分析可以對使用者信息進行分析。而圖文分析則可以詳細地統計分析消息發送后的公眾號所產生的各類點擊轉發的實時信息,可以方便教師及時有效的了解學生知識學習的關注點,以及作業完成過程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
從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認識不斷提高,也更加注重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切實實踐,因此細化出來的數學九大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和反思的能力、創新能力都亟待提升,因此,學生的作業應該避免局限于知識技能的重復練習,而是應當充分革新作業內容,而借助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多種工具,學生能夠依托多種渠道,實現自己個人能力的綜合發展。
在當前“互聯網 +”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不同的網絡渠道,提高數學作業的質量,夠使學生在數學作業的練習中提高主動性,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