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009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豐富的思想營養和教育哲理,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對國人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還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新形勢下,秉承幫助青年學生了解和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積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圍繞“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開展各項工作,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著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早在三千年前,西周時期出現的三龍擁護一人圖形,就是我國“以人為本”最早的歷史記錄和證明,后經儒家思想對這一理念推崇和發展,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執政思想之一。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方面的運用即以學生為本,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個學生。
孔子弟子眾多,但孔子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特質,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和興趣給予不同的引導,使學生們都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培養出七十二賢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宏觀上,要依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教育教學,微觀上,要尊重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孔子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育學生,既重視知識的學習,又重視塑造高尚品德的塑造。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忠、信的德行。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與道德教育是融為一體的。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即現在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的來塑造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讓其單方面發展,也不能只學習一技之長。
“以人為本”理念與高校學生工作具有內在一致性,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開展文體活動,歸根到底是服務于“人”的成長,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日常事務性工作中做到既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自由,又要為學生全面發展積極搭建平臺;開展工作既重視短期效果,又注重長期效果;既強調個體品質的形成,又要重視群體精神的塑造。
一方面,利用院系黨團組織、學院科技文化體育藝術節、人文大講堂等文化育人平臺,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校園文化陣地建設,組織開展涵蓋人文教育、職業教育、社會科學、專業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的系列活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社團發展,用專業帶動學生社團,用傳統文化社團引導學生學習,用文體社團活躍校園生活。搭建社團嘉年華、社團文化節、“校園開放日”社團展演等多個平臺,鼓勵學生社團創造性地開展各類主題鮮明的特色活動,為青年演繹自我、發揮特長提供廣闊空間,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學生的獲得感,價值感。
由于高校的不斷擴招和生源的不斷減少,高職院校的入學門檻越來越低,學生學習能力和自主性、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紀律意識越來越差。
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在教育引導學生方面堅持“因材施教”,一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務中做到時時體現人文關懷,教育學生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管理方面標準合理、不斷要求,服務方面做到深入了解、耐心細致,處處體現關心、關愛。二是在將傳統文化內容有機地融入日常教學內容中。充分利用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行近于仁”,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強調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的人際觀,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1]等融入日常的思政課以及專業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三是與時俱進、線上線下全面關注,通過網絡思想陣地傳播正能量。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對高職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運用櫥窗、廣播站等傳統宣傳平臺和班級QQ、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平臺,構建了“櫥窗+廣播+微信+短視頻”的輿論宣傳陣地,隨時、及時宣傳國家時政熱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分享青春勵志故事,讓網絡新媒體成為教育管理學生的重要傳播渠道,培養大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
第一,堅持“愛國主義紅色主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是重視以重大節日、紀念日為契機,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在五四運動紀念日、建黨紀念日、反法西斯抗戰勝利紀念日、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馬克思誕辰日、國慶等重大節日、紀念日,多載體、多形式開展紅歌合唱比賽、專題講座、瞻仰緬懷活動、知識競賽、紅色影院等黨史國情與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激發青年愛黨愛國熱情。二是重視以國情、市情、院情為導向,舉辦內容豐富、凸顯實效的學生活動,增強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榮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依托傳統節日載體,積極傳遞傳統文化節日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紀念傳統文化節日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真諦,增強凝聚力。例如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重要傳統節日,通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等形式,廣泛開展經典誦讀、清明詩會、端午紀念屈原、重陽感恩父母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積極在學生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自我修養。
第三,搭建社會實踐平臺,推動學生達到“知行合一”。荀子曰:“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堅持社會實踐作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主要抓手和途徑。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零距離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意識、仁愛之心、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到達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營養和教育哲理,能夠確保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確發展方向,也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途徑。北京農業職業院校在這個方面的嘗試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提升,要進一步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形成根植于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