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遵義 563100)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占據了大學生總數很大的比例。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生群體,國家和高校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可以反應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正確,可以反應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貧困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識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新焦點。由感恩的精神活動產生的思想體系、身體行為方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會道德體系稱為感恩倫理,如何構建感恩倫理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表現主要有:一是認為父母沒能力。這類貧困生由于家庭經濟促成了自卑敏感心理,未想過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反而怨天尤人,特別是對自己的父母缺乏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把無法滿足自身物質要求的原因歸根于父母沒能力,出生在貧困的家庭都是父母的錯。二是不滿于老師的辛苦付出,把老師們的辛勤勞作視為理所應當的服務。時常抱怨老師做得不到位,對自己缺乏關心。常有學生深夜找老師詢問一些不緊急的資助問題,理由只是自己突然才想起這個事。三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資助不滿足,受到西方主義不良文化的侵蝕,認為國家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遠不夠自己所需,社會企業的資助只是為了給企業做廣告宣傳,并不是真心實意幫助自己,有作秀的嫌疑。對國家無償貸款到期后拒絕還款甚至失聯,將債務和失信拋給母校。
造成高校貧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由于物質匱乏促使了他們心理自卑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不能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看待和分析眼前的貧困。無法適應目前的困境從而出現了怨天尤人等不良現象,覺得到處都在虧欠自己。二是家庭關愛缺失。貧困生因為監護人因為自身賺錢行為缺乏機遇或技能,大部分時間疲于創造更大價值帶來利潤,必然較少地對學生進行應有的家庭關心,不少家庭甚至將大學生視為最大的經濟消耗,早些年的讀書無用論在近年才有了較好的改變。三是高校對貧困生重經濟資助輕精神幫扶。高校資助工作部門一般只有幾位專職工作人員開展全校所有資助項目工作,大量和貧困生對接的工作都是輔導員在完成,輔導員龐雜的事務性工作已疲于完成,如果再要這支隊伍進行一對一的精神幫扶不太現實。四是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侵蝕,我國社會上拜金主義的風氣影響著貧困生,讓不少貧困生感受到社會很冷漠和富者才有話語權。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上變得世故冷漠,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
對于此棘手問題,從學校到社會都應行動起來,喚起對貧困生感恩倫理建立的廣泛共鳴。我們可以采取相應的行動:
教師應該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感恩榜樣。在思政育人進駐專業課的當前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表達對國家、社會的感激之情。感恩的前提是識恩、知恩,通過教師自身言行讓學生掌握生活中哪些是恩,我們應該感激的對象及事物。加強感恩教育,打破貧困生被標簽化的固有認知,讓貧困生看到希望和進步的空間,以及努力的方向。可以通過思政實踐課,讓全校同學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為家人做一件事等活動形式培養同學們的感恩習慣。
學校應營造感恩文化宣傳氛圍。在各教學場所和宿舍區,進行感恩展示宣傳。在各項資助活動時通過增加儀式感進行感恩教育。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各項獎學金頒獎儀式,不只是對成績德育優異的學生進行獎賞和鼓勵,對勤工助學工作中變現優秀的同學也應該進行賞識和稱贊,通過在全校學生中開展類似的活動,喚起感恩之心還能打破貧困生自卑心理的隔閡。學校可以在假期的時候對貧困生進行家訪,深入宣傳黨和國家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進一步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及受助后的學習生活情況,加強學校資助與受助家庭的有效銜接,有針對性地開展經濟資助和精神幫扶,充分發揮資助育人功能。
學校可以為貧困生制定相應的感恩要求。堅持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將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相結合,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傳承愛心、感恩社會,同時為學生提供鍛煉能力、拓展素質的平臺,使學生在義務勞動和公益服務中學會“知恩、感恩和報恩”,走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參加對象為受學校或社會無償資助且有勞動服務能力的在校學生。學校或社會無償資助指學生未經過個人勞動獲得的學校及社會給予的無償資助,經學校認定且當年享受到校內助學金等各類困難補助、和其他社會助學金資助的學生。參加由學校或社會公益團體組織的校園服務、環境保護、幫助他人、社會援助、慈善、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