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菏澤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 山東菏澤 274015)
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共召開過十六次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每屆會議的指導思想、評選條件、評選范圍、評選要求、名額分配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差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勞模精神的詮釋也不盡相同,這也反映出國家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時代的變化。勞模精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總結提出了新時期勞模精神的基本內涵: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1]在今年的《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論述了新時代勞模精神:“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習總書記對勞模精神的新詮釋體現了新時代發展對勞模精神的新要求。下面就勞模精神及新內涵做一下粗淺的認識。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執行主編艾君在《勞模永遠是時代的領跑者》一文中這樣描述:勞模即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簡稱。他認為,勞模代表的是一種飽含感情的符號;勞模也意味著“光”,是一種能夠照亮黑夜,溫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勞模,也意味著一種“文”,是一種人理之倫、人生之道的“人文”;勞模,意味著一種“取向”,那是一個時代追尋的腳步,人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他認為,勞模精神,實際上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個民族在某一個時代的人生價值和思維道德取向。[3]
回顧建國以來,對勞模的認識,我們很明顯地感知到勞模及勞模精神的時代性、人文性和價值取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勞模是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加班加點、努力工作的典型,主要表彰和倡導的是“老黃牛”精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勞模主要體現為先進生產力的優秀代表,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貢獻方面。進入新世紀之后,勞模主要是“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勇于開拓創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2015年表彰的勞模在政治信念、群眾基礎、工作業績和社會影響的要求之外,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增大,傾向于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4]P122本次表彰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勞模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從以上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對勞模和勞模精神的認識,始終在“變”,但其內在蘊含或者其本質內涵“不變”。“不變”的是對勞動模范的肯定和勞模精神的傳繼,“變”的是對勞模和勞模精神的具體性、現實性和時代性的發現和豐富。
長期以來,社會上產生了一種“矮化”勞模的思想認識。有人把“勞模精神”簡單地概括為“有病不看,有家不回”,把勞動模范與“苦行僧”劃等號。不少人提起“勞模精神”,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的認識水平上,簡單地把“勞模精神”概括為苦干實干的層次。據《工人日報》載,北京地壇小學曾舉行了一次關于勞模的問卷調查,當問到孩子知不知道勞模時,多數孩子回答“不知道,勞模是干啥的”;有的孩子回答“勞模是不是民工呀,整天干活的那些”;有的孩子回答更是可笑,“勞模是模特的一種,是國家名模吧”等等。可以說,在現實中對“勞模”和“勞模精神”的這種片面和錯誤的認識,尤其是對祖國花朵的教育的缺失,令人憂思。
我們一方面要批評這樣的現象,另一方面我們更要反思何以有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有:
我們對“勞模”評判和宣傳上存在問題。我們在樹典型,倡導先進的時候,為了強化典型性和突出模范性,往往存在著太過拔高,太過典型化,結果造成了模范和典型距離群眾生活太遠,不夠接地氣,把本來植根于廣大勞動者身邊的勞動模范與普通大眾的生活對立起來,從而把勞模塑造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神人”,可敬不可愛,反而給群眾造成一種高不可攀,敬而遠之的感覺。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勞模來自各行各業,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產生于千千萬萬勞動者之間,與廣大勞動者一樣具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喜怒哀樂。因此,在塑造和宣傳勞模時,一定要全面、準確、生活化和現實化一點,要向廣大群眾塑造一個真實可愛可親的勞模形象,不要把勞模概念化、抽象化。有情有義,可親可愛,才會更容易走進百姓,才會更走心,更入心。這樣的勞模形象才會起到真正的模范引領作用。
我們在觀念上對“勞模”的認識太過陳舊和固化,不能與時俱進。我們從剛才的回顧中,就已經看到對“勞模”詮釋的變化,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很多官員、部門以及百姓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的簡單片面的認知層面上。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革,“勞模”的蘊含也在不斷豐富,但是,舊觀念、舊思維,卻制約著對“勞模”新蘊含的理解和接納。因此,我們的觀念和思維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代共發展,同進步。
“勞模”的官員化、明星化和特權化等現象嚴重影響了勞模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可信度下降。這些現象的產生是評選機制的問題?還是評選對象考察的問題?值得深思。有些“勞模”頂著“光環”,以特權自居,遠離群眾,背離群眾,背棄勞模本質,使勞模可信度大大下降,嚴重傷害了勞模整體名譽。因此,國家在勞模的評選標準上應制定出更加規范、更適應時代內涵的標準和制度。
可以說,造成“勞模”錯誤和片面認識的原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辨別是非,澄清謬誤,對“勞模”及“勞模精神”建立一種更加客觀、正確、積極、開放、發展的觀念。只有如此,才能突破誤區,開拓新知,推進“勞模”事業的發展,更有力地弘揚“勞模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基本內涵作了精辟的概括:“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這一概括,是對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勞模”觀點的繼承,又是結合新時代和社會發展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的創新。它豐富了勞模精神的民族和時代內涵,是我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當代工人不僅要有力量,還要有智慧、有技術,能發明、會創新,以實際行動奏響時代主旋律。新時代的勞模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勞模精神的新概括和新闡述中,“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是勞模精神的基本內涵;而“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是勞模的勞動精神具體規定和明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是勞模的工匠精神具體要求和體現。這一新闡釋體現了時代要求和時代特點,給我們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提供了思想指導,指明了發展方向。就“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勞模精神而言,其實它包括了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是勞模的奮斗目標,是勞模精神的本質特征,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的要求;“艱苦奮斗、勇于創新”展現出勞模的精神風貌,是勞模品質和職業尊嚴的體現,是實現奮斗目標的必經之途;“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體現了勞模的思想境界和優秀品格,勞模的勞動和工作不再是僅僅停留在為己的功利層面,而是一種利他的為國家、為社會的光榮而崇高的事業。
勞模的誠信品格。誠信即是誠實守信,對人誠實無欺,守信踐諾,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勞模應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待人處事表里如一。勞模都是某個行業的勞動者,更是某個行業的佼佼者,必須把誠信作為自己的信奉,牢記誠信立人,誠信成事,棄絕一切虛假和欺騙,做良心人,行良心事。
勞模的友善品質。友善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睦友好。勞模來自勞動群體,是在團隊中或集體中工作生活的,同事之間、工友之間是一種理解、尊重和關心的關系。勞模更要具有友善品質,友善可以讓工作、生活更舒心、更和諧,人際之間會多一層溫暖和溫情,更容易形成積極健康、活潑向上、和諧溫馨的生活工作環境和氛圍。
勞模的職業性質。職業性質是強調和突出勞動的職業性和規定性,強調勞動者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尊嚴。在當下,沒有不屬于某種職業的人,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隸屬于某種職業或者某種行業。在職業分工越來越精細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是勞動者,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性質、職業規范、職業精神和職業尊嚴。只要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內或者職業內,在遵法守法和秉持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前提下,做出業績就都具有勞模的資格和勞模精神。而勞模,毫無疑問,就是這個行業和職業的典范、模范。
勞模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體現為實干、創新、專注、執著、精益求精。是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具體體現。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至高的嚴謹的職業精神。在我們“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背景下,在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奮斗進程中,提倡勞模的“工匠精神”,顯得更加重要。在全民之間,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工匠精神”的風氣,必將推動事業的實現和目標的達成。
勞模的創新精神。在當下,社會和國家對勞動價值的評判,不在僅僅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這個層面了,也不再是停留在量的增長方面了,而是向智識創新和質的提升層面轉變了。新時期勞模精神,更強調突出勇于創新和原創。當今時代是個創新的時代,只有創新,才有未來。
以上幾種應是新時期勞模和勞模精神的應有之意。
總之,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勞動的概念,勞模和勞模精神的內在蘊含發生了新的轉變,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活動中,人們的勞動形成已經千差萬別。無論何種形式的職業和勞動,只要是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都應該得到肯定和尊重,其中的佼佼者都應當被作為模范受到全社會的敬重,都應當成為學習的榜樣,唯有如此,勞模才能繼續受到全社會的愛慕,勞模精神才能不斷被賦予新內涵,與時俱進。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正確理解新時代勞模精神新內涵,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上,自覺地成為添磚加瓦者、實踐者、參與者和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