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蔚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有調查顯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雖然較高,但就業質量的改善并不穩定,就業對口率,滿意度,薪酬起點等數據的表現均不及就業率數據。其中,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數據總體上遜色于本科院校。根據麥可思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時的就業滿意度為65%,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發展空間不夠;專業相關度為62%,有超過3成學生表示選擇與所學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同時,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遠高于本科生的23%,初入職場時就業的穩定性明顯較低。
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在高職金融類專業中體現得較為典型。由于金融行業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學歷門檻整體較高,加之近年來金融行業轉型升級速度快,范圍廣,崗位供給的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高職畢業生在專業對口崗位上就業的難度相對更高,崗位類型局限性更大。根據麥可思2019/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所提供的數據,2017~2019年間,高職畢業生在金融業就業的比例分別為6.6%,5.2%和4.6%,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十大行業當中下降最明顯。同時,高職金融大類專業中無一入選2019高職高專就業綠牌專業(綠牌專業指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在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一項上,金融與證券專業高達58%。可見,高職金融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在近幾年并不樂觀,就業質量問題應當得到關注。
根據當前市場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向高職金融類專業應屆畢業生開放的崗位主要集中在金融營銷,客戶維護等基層崗位,對學生溝通表達,快速學習等能力的要求較高,同時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心態和一定的抗壓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學生對于營銷、客服等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畏難情緒較為明顯,甚至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但同時,學生在薪酬待遇、未來發展空間等方面的職業期望又普遍較高,導致就業時定位不準確,就業過程困難重重,最終迫于現實壓力選擇與專業無關的崗位。在當前的人才需求中,營銷或服務等崗位數量多,對高職學生的需求大,在相當一段時期會是高職金融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之一。學生如果不能正視這一現狀,積極應對,儲備必要的營銷和溝通技巧,具備一定的服務意識,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對在校期間的學習效果和就業情況均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如何從院校的角度出發,既尊重市場人才需求的客觀事實,也考慮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合理地制定職業生涯初期的就業目標,以營銷及服務等崗位為切入點,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同時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應當思考的問題。
切實加強就業教育:避免學生陷入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誤區。金融一向是社會公認的高收入行業,部分學生受社會環境和家庭期望的影響,對畢業后的薪酬待遇,工作環境等抱有過高的期望。但在現實當中,即便是本科甚至名校的金融畢業生,也有不少在職業生涯初期需要經歷基層工作的考驗,不得不設法克服工作枯燥重復所帶來的的厭倦情緒并正確面對對發展前景產生迷茫的煩惱,這幾乎是各行各業的職場新人都必經的階段。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教育背景方面的相對劣勢客觀存在,因而更需要擺正心態,合理明確求職時的定位,少受攀比和面子心理的影響,對自身的優劣勢有準確的評估,以開放的學習心態投入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去。院校及專業應當更切實地抓好就業教育工作,多通過企業參觀實踐,行業專家、優秀畢業生交流等生動的方式給學生提供真正了解行業工作的機會,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更具體的認知,建立健康的職業觀。尤其是對于營銷和客戶服務等就業的重點方向,更應當有針對性地提供職業引導,邀請實際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士,優秀畢業生代表分享職業發展的歷程,展示崗位晉升的路徑,逐漸消除學生對這類工作的排斥心理和片面認識。在形式上,就業教育應貫穿大一、大二的整個過程,而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入學教育或是臨近畢業階段,真正幫助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盡早認識自己的專業前景,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院校應始終密切關注學生在職業認知方面的心理變化及發展,提供適當的支持和輔導。
改革課程體系:適當減少理論課程數量,以實踐內容作為重點考核方向。高職金融專業與一些強調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技術類專業有著較大的區別。一方面,金融領域的知識理論性強,內容大多較為抽象,難度較大,對學生理解能力的要求高,即便降低難度,學生能夠充分吸收并加以運用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另一方面,高職學生具有動手能力較強,實踐積極性較高的優點,在操作型的課程當中往往有更高的參與度,也更容易產生對專業的興趣和認同感。因而高職金融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應在參考本科院校體系的基礎上降低難度,而是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構建適合其認知層次和優勢的課程體系。在充分的行業調研的基礎上,院校之間相互交流,適當借鑒,逐步形成對高職學生而言夠用且具備吸引力和實踐指導作用的課程體系,同時應配合軟硬件的支持,通過引進配套的平臺操作系統來輔助課程的有效實施。只有當學生更多地投入到課程中去,才能夠獲取到更充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正確地認識金融行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形成更清晰的職業規劃路徑。
推進校園就業文化建設:多元化手段營造校園氛圍。好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形成,并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就業過程中的困難。院校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在校園中推進就業文化建設。例如以院系為單位,在校園論壇設置求職就業的信息及心得體會交流區,讓學生能獲取更豐富的與本專業相關的就業信息,大一大二的學生能夠提前了解本校和本地區的就業形勢,從師兄師姐的切身經歷中提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為就業早做準備。同時,還可以建立以增強就業技能為目的的學生社團,組織交流會、模擬面試、簡歷制作技巧講座等社團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盡早鍛煉自己的就業技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此外,校方還可以組織正式的就業技能競賽,并將結果納入學生考核體系,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精神甚至物質上的獎勵。通過不拘一格的方式提高學生在語言表達、文本制作、臨場應變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校園當中能夠感受到積極向上,不斷自我提升的氛圍。
積極尋求校企合作機會:通過學徒制、訂單班等形式改善就業質量。相較于鐵道機車、社會體育、物聯網工程技術等綠牌專業而言,高職金融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獲得的實踐經驗往往比較有限,這也是當前高職金融專業發展當中存在的一大難題。在傳統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校企合作支持日益較少的情況下,如何加強與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不僅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質量,也關系到專業的長遠發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如學徒制的推廣,訂單班的建立無疑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生獲得更多與專業對口的實踐和就業機會,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幾乎是當前在金融方向發展領先的高職院校的一個共同特點,而這一路徑的實現,需要地區政府的適當推動、企業、院校之間長期持續的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模式。
綜上,造成高職金融專業學生就業質量相對下降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既有客觀環境的影響,也有學生主觀認識的偏差,同時與一些院校在就業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重視較少,工作不夠深入有關,最終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的金融專業陷入發展瓶頸,面臨生源減少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全面分析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在主觀投入上的不足,方能找到從根本上改善就業質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