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丹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 400054)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問題更是社會各界一直關注的熱門話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面臨愈加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能否實現順利就業,無疑是學生、家庭、高校都必須思考的問題。而高等院校作為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的主陣地,自然承擔著極為重要的社會責任。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三全育人”的首要內涵是全員育人,主要針對育人主體層面,具體指學校、家庭、社會、用人單位構建育人機制,每個群體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發揮各自的功能優勢,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其次,全過程育人,則是側重時間維度,大學生從進校初就面臨著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前景認知、就業方向選擇等不同就業問題,不同專業與實踐知識的學習能為后期就業奠定基礎,因此,就業教育應貫穿學生入學到畢業的不同時期,根據各階段任務與特點有序進行。最后,全方位育人,這是針對教育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育途徑與載體選擇的維度,強調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媒介、教育載體不斷探索實踐對學生就業有幫助的活動形式,從而培養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這三方面內涵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新時期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導原則。
“三全育人”理念講究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尤其是在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中,應用這一理念能夠使從事相關工作的教師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幫助其在今后的就業大潮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新時代下培養的研究型人才肩負時代復興的使命,“三全育人”理念能夠幫助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有效進行。
“三全育人”理念能夠從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畢業生在就業中所面臨的困難,如虛假招聘信息、不合理的勞務合同等。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經驗尚淺,無法準確地判斷出那些危害自己利益的違法行為,“三全育人”理念覆蓋能夠幫助全體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謹記學校的指導和教誨,避免上當受騙,保障自身的財產和生命安全。
就業能力培養主體缺乏。畢業生就業工作在高校各項工作中占據重要部分,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大小是其順利就業的重要保證。就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主體而言,高校自然承擔著首要育人職責,然而,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依靠輔導員群體的力量,而輔導員因其工作的特殊性,除承擔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這項工作外,還忙于其他諸多事務性工作,往往只能完成一些與就業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很難只專注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這一項工作。
就業能力培養方法單一。高校在畢業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由于參與主體有限,主體作用發揮不強,往往通過發布招聘信息、組織專場招聘、召開就業會議等形式來宣傳就業信息,灌輸就業思想或是普及就業知識,未能結合不同專業與崗位的要求,根據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創新性地開展相關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相關活動,缺乏對于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的激發、職業生涯的規劃、就業心理的分析引導等內容,開放式、體驗式的相關實戰訓練則更為缺乏,導致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靈活性、新穎性。
就業能力培養時間安排不合理。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教育工作都是面向應屆畢業生開展,由于時間有限,往往采用“快餐式”的輔導模式。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知與發展前景、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就業政策等內容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正確認識,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內在就業能力的提高和素養的提升,加之用人單位選聘人才時更加注重個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因而收效甚微。雖然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盡相同,對于學生就業教育的理解和實踐也存在一定差異,但要真正致力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應該打破時間上的局限,確保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都能接受不同內容、不同方向的就業指導教育,促使學生就業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
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達標。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好也并非全是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偏差,有一部分原因也來自學生自身,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學術鉆研能力差,社會實踐經驗少,實際工作能力也不強,造成其綜合素質不達標的現象。所以,在就業的時候面臨的選擇和機會就相對較少,若想找到自己真正滿意的工作也是非常難的。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首先要考量的問題,如果學生無法通過就業單位的考核,即不能留在該單位進行實習或者就業。研究生要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自己的各項能力,最大限度地來彌補自己的缺點,提升綜合素質。
學生自身角色轉換意識差。沒有畢業或是剛畢業的學生,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進行自身角色的轉換。在過去十幾年的學業熏陶中,學生這一身份在其自身定義中是非常牢固的,很多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意識不到自己已經是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身份,在工作的時候仍然把自己當作一個學生,這種不成熟的心理現象也會影響研究生的就業,從而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帶來一定的問題。對自身角色的轉換,決定著畢業生能否適應社會環境和自身從事的工作崗位。
部分專業就業前景不好。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一部分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好。冷門專業在社會中的人才需求量少,但選擇學習該專業的人相對較多,這一矛盾在畢業季找工作的時候就會顯現的比較突出。很多學生辛辛苦苦的讀了大學,終于可以畢業了,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社會大環境沒有為其提供一個合適的就業崗位,造成人才過剩現象,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我國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針對目前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不同問題,基于“三全育人”理論視角,從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主體、方式、手段、時間等不同層面提出幾點策略。
高等院校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的主要陣地,首先,必須發揮好自身育人導向功能,充分調動所有教職工人員參與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就業指導中心承擔全院學生就業工作的整體安排部署及組織協調工作,開展與就業相關的師資培訓。班主任、輔導員、專業課教師負責職業生涯規劃課、創新創業基礎課、職業素養等課程的講授與教育指導工作。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則負責求職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學生的壓力疏導工作。
其次,高校要聯合學生家庭,與家庭一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動員父母多與學生溝通交流,關注學生就業訴求,配合學校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難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業觀、擇業觀與創業觀,不得將自身單方面意愿強加于子女身上,或是完全動用家庭人脈關系幫學生就業,要在廣泛溝通交流的基礎上與學校共同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滿意就業。
最后,高校要注重與用人單位形成良性互動,尤其是在學生大三或是大四實習階段,對學生實習期的各方面表現展開跟蹤調查,了解其就業情況,同時收集用人單位反饋的有效信息,知曉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工作勝任能力,以改進后期培養內容。用人單位也可在學生實習過程中開展相關教育培訓,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環境與崗位要求。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貫穿于學生從進校到畢業、從日常在校到假期離校、從日常學習生活到各類活動競賽的每個過程之中,具有階段性、聯系性、持續性的特點。因此,高校要根據學生在校時間,不斷推進針對各年級學生制定培養就業能力的實施方案,合理安排不同層級的就業指導課程。例如,大一期間可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程度、水平和自我分析能力,幫助學生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的職業規劃,逐步完成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經過入學一年的適應、學習、規劃,學生對于事物的認識趨向成熟,對于所學專業也有了基本認識,在此階段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增強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把握,提升學生就業實踐能力。而在最后一年,則要根據學生的選擇,針對考研或是專升本學生提供報考院校、報考專業與復習策略的指導,對于正常實習就業的學生進行簡歷撰寫、求職技巧等相關就業培訓。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過程中應堅持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線上線下同步進行,不斷創新就業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形成以輔導員、就業處、心理咨詢中心等部門人員共同參與的完整的就業教育體系。包括前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認知與就業形勢指導,中期的創新創業教育,后期的擇業就業教育,壓力疏導與心理幫扶,全面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就業管理,簽約、違約、派遣等就業基本流程的熟知,求職面試技巧的掌握等方面的培訓。
此外,在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還要迎合“00后”群體的喜好,廣泛借助微信、微博、博客等平臺發揮網絡育人的功能,促使高校就業教育向信息化管理服務模式轉變。創建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網上博客,按照“就業知識普及、就業形勢現狀、明星校友展示、求職技巧須知”等不同板塊,定期向學生推送相關就業內容,以此增強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渠道,提高育人成效。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為當前高校就業工作指明了理論方向,三個不同層面的內涵要求是有機統一、相互滲透的。只有堅持“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不斷探索新的方法策略,總結實踐經驗,才能保證當前大學生就業教育工作的持續有效推進,促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全面提升,進而向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