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慧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0)
高校教師的工作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教師的德行更是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師德建設經歷了四個階段,宗旨依次是以崇高師德、思想素養、依法執教、道德規范,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個階段之間承前啟后,不斷健全和完善師德建設。1997至2007年間,在經濟飛速進步的同時,有些教師開始放松對職業道德的追求,這一時期提出的“依法執教,自覺遵守《教師法》等法律規范”,明確了師德底線,有效治理了當時不正之風。
近年來,互聯網高速發展,信息流通速度快,頻繁爆出師德失范現象,駭人聽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建設師德失范行為警示制度,這一制度的提出給教師師德治理敲響了警鐘。現如今,法制已經普遍進入大眾視野,強有力的約束對于更好建設教師體系具有重要的震懾作用,師德行為法制化成為最終趨勢。
從人類的文明史上可以看出,法律的更迭造就了更加文明的世界。同時,法律能夠有效的遏制有組織群體內部的斗爭。隨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法律在其中擔任著保障人權、平衡利益的重要職責。高校教師職能已經從單一的教書育人轉化為科研項目、授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人才,使得高校教師對待學生的行為也愈加復雜化。從以前的教書育人,到帶領科研團隊承接橫向、縱向項目,教師已經再也不是單一老師的角色,而在身份的轉變過程中,也會發生一些侵害學生人權的事情。如何使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更加明確、邊界更加清晰?學生如何更有力的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在老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關系下,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是否受到侵害,需要國家出臺明確的法律條文、更明確的指示,引導教師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引導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地位。
從當今社會有違師德失范行為中,可以將行為歸納內在和外在兩種表現形式。內在方面主要是教師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偏頗,外在方面主要是教師的行為表現。思想引領主要依賴于學校集體思想引導,往往內在思想的偏頗會導致行為的偏頗。師德行為法制化主要是在行為層面進行“紅線”約束,它更強調邊界清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法治化建設能夠有效的起到警示、引導作用。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都能夠引起滔天巨浪。任何一件有損于師德的事情在網上都會掀起大風浪。通過以往的案例分析研究,不斷補充完善師德建設過程中的漏洞,不斷健全建設高校師生的師德風貌,讓校園社會變得更加秩序井然,和諧發展。
1993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全面規定了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任用與考評等方面內容。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出臺,其中增加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規定。進入21世紀以后,教育部相繼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我國高校師德建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方面不斷發展。
近年來,高校師德師范行為主要表現為學術不端、壓榨學生勞動力、性侵學生等,尤其是學術造假現象較為常見,其負面影響較為惡劣。
提高個人道德。從古至今,教師就擔當著為人表率的作用,高校教師更是如此。提升高校教師個人道德,要求教師全面要求自我,包括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勤儉節約、知行合一等。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那種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只有教師提高個人道德,教師整體素質才能煥然一新,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會鑄就一批能打、能干,有擔當、有本領的高校教師隊伍。
提升職業道德。高校教師肩負著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各項功能,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除了基本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之外,還要具有堅定的思想政治觀念、要樂于奉獻,以學生為本,用愛心、耐心、責任心澆灌學生,陪伴學生成長、進步。以下幾點對于當代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第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高校教師是大學生的領路人,作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其思想政治素質必須過硬,這對于國家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師作為直接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第一責任人,需要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指令,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進行正確引導,就要求高校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堅定的思想政治信念與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中國藥科大學公派留學生許可馨,在疫情期間發表詆毀國家、反對國家的不當言論,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發生這樣的事情,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有著極大的關系,在疫情期間,這樣的言語寒了母校的心,更是寒了中國人的心。這件事情也給教育界敲了警鐘,大學生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沒有愛國之心,就是害群之馬。高校教師需要具有堅定的愛國信念和強烈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積極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提高政治覺悟,培養愛祖國的信念,樹立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遠大志向。
第二、提高專業能力與育人能力。高校教師提高職業能力的兩大根本是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的育人能力。在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方面,要瞄準專業創新的價值性,而不是追求發文章評職稱。真正體會到科研的興趣和樂趣所在,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做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方面,更強調教師應該具備與其專業能力向匹配的教育教學能力,這是作為教師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體現教師價值的能力。
師德法制化實施有賴于社會各界的支持,從教師個人的道德修養、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到學校、社會、政府的各類監管、輿論反饋,再到迅速的法律條文預防、懲治,形成有效、聯動的機制,有效打擊高校師德不正之風,引領師德新風尚。
第一,以國家、教育局、學校對高校教師的各種準則、評價機制,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恪守教師職業道德。第二,以學校、社會以及政府廣泛收集的輿論、案例,在教師群體中進行公開獎懲,對于優秀做法加以表彰,對于不正之風嚴肅處理,表明態度,對于影響極其惡劣的行為,上報到律法機構加以修訂。第三,收集現階段影響極其惡劣的,未納入法律法規的有損師德行為,對其進行相應懲治,明確教師職責和義務,不斷擴充法律條文內容,使其更為全面。
實現高校師德行為法制化的關鍵在于不斷健全師德法制化機制,從社會各界去引導師德風尚,打壓不正之風,堅持不懈的推進法制常態化,在道德約束、規則引導、法律界定等方面全方位把控,在激發教師不斷創造專業價值、職業價值的同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風尚,引導教師、學生互相尊重,激勵互相成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