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嫻 楊文博 戚 紅 袁婷婷
(沈陽建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8)
近幾年,我國研究生的就業困難問題越來越嚴峻,同時也受到了政府的極大關注,如何讓研究生就業符合市場人才需求成為政府所面臨的新挑戰,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不斷加強學校、研究生與社會各大企業之間的聯系,讓學校向企業進人才輸送,緩解研究生就業困難。
我國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多。隨著我國重點發展高等教育,各大高校開始擴大規模,增加招生數量,這也導致每年研究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多,據教育部統計,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在2016年招生51.72萬人,2017年80萬人,2018年107萬人,2019年招收人數竟然到了130萬人左右[1]。而各大高校研究生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反觀市場的就業崗位卻是有限,并且各大企業招聘的崗位都要求應聘人員具有相關職業技能經驗,因此研究生面臨就業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并且現在研究生由于其學歷高,所學專業具有針對性,因此自身就會認為就業起點就要比其他人高,對于企業一些招聘崗位薪資及服務待遇不夠滿足,因此也就造成了研究生對就業崗位“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出現。
所學專業無法適應企業需求。我國經濟每年都在快速發展,各大企業所需人才的工作技能也在不斷改變,而研究生的教育還在限制于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上,這使研究生在校所學專業無法適應企業的需求,再加上大型企業招收的研究生大多希望是具有相關實踐經驗,而當今研究生所欠缺的就是實踐能力,導致在工作上很難快速適應,相比具有其他相關經驗的務工人員,研究生對崗位的競爭就顯得欠缺,從而增加了就業難度。
研究生對就業方面認知欠缺。當前研究生的現狀主要就是缺乏具體實踐能力,在校期間只學習專業知識不注重實踐。因此研究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知識同時還要增加相關專業的實踐能力,為畢業后就業順利做準備,研究生如果缺乏實踐能力,沒有未來的職業規劃,到畢業時才想起來要考慮就業,這就會導致研究生在畢業后應聘崗位時很難與其他具有工作實踐經歷的人員相比,有的研究生更是缺少規劃,在臨近畢業時不知自己應找什么工作,進而產生迷茫,錯過就業時機。
注重對研究生的培養。高校研究生招生不能僅注重在“量”上招生,還要對研究生“質”上的培養。俗話說:“進入大學相當于步入半個社會”,要想研究生能夠在畢業時適應社會的發展情況,找到合適自己的就業崗位,學校及導師就要注重對研究生進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就業方向的指導。比如研究生在校期間學校可以與各大企業合作,讓研究生能夠去企業進行實習,增加專業實踐能力,導師在研究生畢業前可以對研究生進行就業指導,為其分析當前就業市場,各大崗位發展現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就業崗位的建議,讓學生真正面臨畢業就業時不再迷茫。
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在專業性質上更強,如果研究生在擁有專業認知的基礎上具備一定實踐能力,便會受到各大企業的青睞,因此也就在眾多崗位競爭人員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進行專業知識優化,適應市場需求。現在學校對研究生進行的傳統專業知識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應該重點分析當今社會各崗位實際發展情況并對學科進行合理調整,使其研究生教學專業知識更加貼合社會招聘崗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2]。學校也要重視對研究生綜合素質方面進行培養,在扎實研究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對研究生道德素養以及實踐能力方面進行指導,研究生在校期間學校要多增加研究生進企業去實習的機會,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
不光是學校,各大企業招聘時也要從長遠角度去想,不僅要看研究生實踐技能,更要注重研究生實際能力,給研究生一個成長機會,因此就業問題要社會、學校、研究生共同努力才能解決。
對研究生就業方面進行指導。學校對學生就業方面的指導是為了研究生畢業后能夠很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第一,學校可以邀請各大知名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對研究生進行就業崗位指導,讓研究生知曉各大崗位工作性質以及專業知識要求,找準自己就業方向及工作崗位;第二,導師根據每個研究生的就業意向進行相關指導,為研究生分析就業崗位的現狀以及發展前景,并對研究生就業意向提出建議;第三。學校可以跟各大企業進行合作,向各大企業輸送研究生人才,并簽訂“三方合同”,這樣可以減少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壓力。
總而言之,要想解決研究生就業面臨的新挑戰,就需要學校、企業、研究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進行專業課程優化以及對研究生就業指導,企業為研究生增加就業機會,研究生增加自身實踐能力與職業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研究生就業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