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沖
(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 河南商丘 476000)
核心素養視角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結構教學法,往往要求教師立足于高中數學整體知識,利用結構教學法對不同方面內容進行系統教學,這能充分發掘薛恒對整體和局部知識的認知能力,探索不同方面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引導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和操控能力,這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只有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結構教學法實現整體的銜接和教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才能獲得更多的動力。
銜接性。數學是一個整體性非常強的系統,高中階段的數學也不例外。學習數學需要用系統的思維進行思考和探究,從不同方面知識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對學習對象進行認知,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利用結構化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時應注重不同知識間的銜接性,在對某一方面知識進行教學時及時與其他相關知識進行銜接,構建不同知識間的聯系,實現問題的融合與交匯,并利用知識與方法的銜接構建二者間的雙向對照體系,將各個階段的教學貫穿到整體知識之中。
創造性。創造性是結構化教學法應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對于合理發散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都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高中數學中不同方面的知識之間雖然有一定的邏輯性,但學生很難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建構,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及時樹立創造性的教學思維,創造新的知識銜接方法,帶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利用課堂內外可利用的因素開展創造性教學,并利用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引導學生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出發探索規律,成為規律和結論的發現者、探究者,并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
開放性。借助結構教學法,實現高中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師和學生共創共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在結構化教學中堅持開放性的原則,是對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學科知識進行相互銜接的重要基礎,這能很好地鍛煉學生在課程學習和知識理解中的開放性,是幫助組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拓展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內在要求。因此,教師進行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與評價時應積極遵循開放性的原則,立足于既有的課程教學教材,以學生自身的知識、認識規律、生活經驗為基礎,在確定主要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廣泛收集與之相關的教學資料,拓展教材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以點帶面,提升學生對不同結構知識的整體理解。
加強知識整體認知的培養。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整體認識能力的培養,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引導學生與其他知識進行聯系和銜接,構建相對整體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借助新舊知識間及不同方面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引導學生從系統的角度看問題,借此來構建相應的知識網絡,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生對知識的結構化認知,從而提升學生對不同系統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素養。
例如,在對函數的單調性進行講解時,教師應從整體出發,引導學生形成對系統化知識的認知,比如通過“任取兩個數”換作“存在兩個數”來引導學生進行規律探究,對單調性的局部與整體進行認知;對不等式中“小于號”“小于或等于號”“大于號”“大于或等于號”進行探究,理清單調性在區間的端點或拐點處的表征,并通過類比引導學生探索某一區間上的增減性,借此來深化學生對函數的認知。
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教師應積極利用新的教學方法開展結構化教學,借助不同渠道和方向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過程的豐富和優化,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及時利用新的教學技術和思路豐富學生體驗,積極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對函數相關規律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方向“增減區間的分界點”這一矛盾,利用數形結合和分類與整合相結合的方法,在求變量的取值范圍時引導學生繪制圖象,并結合圖象對組合性與復合性函數的曲線規律與性質進行探究,并在教學過程中牽引出生活中與之相關的案例,比如不同階段人口數量的發展趨勢、某一區域不同階段氣溫的變化規律等等,從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利用開放式教學,改進課程模式。高中數學教師應在各方面基礎課程教學中樹立開放式思維,立足文本,發掘其他方面知識,引導學生在該模塊知識學習中樹立開放性思維,聯系與之相關的知識,實現思維的發散,從而鍛煉學生的整體認知。教師應在教學中設置合適的困難,激發學生自身的探索欲望,同時也應避免出現思維過于發散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利用好學生自身在探索方面的欲望,加強學生自我預測和糾正的聯系,幫助學生學會自主獲取信息,正確利用不同模塊內外知識來助力學生提升自身素養。
結構教學法的高校利用,不僅能進一步提升教師和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整體的認知與使用效果,還能引導學生更快地了解自身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結合自身實際展開學習和理解提供指引,這就意味著結構教學法對于高中數學教學的開展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堅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出發點,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結構教學法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并在具體過程中發現不足,這樣才能為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相應的基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