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碧云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江蘇蘇州 2154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明確地確立了“育人為本”的教育工作方針和“德育為先”的戰略主題,指出要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學科德育的出路在于學科教學如何實現育人價值的問題[1]。
德育教育旨在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教育意識[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把學習化學知識與認識社會結合起來,對學生展開高中化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不只是在學習,更能夠通過學習解決社會中相關的化學問題,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同樣,高中化學教師若想要學生能夠有效的掌握所學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就應當落實德育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020年這場始料未及的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注定會成為全球人民難以磨滅的記憶,卻也送給了每個人一些“禮物”,是豐富、生動、具體的德育教育素材。學生身在其中,對此次疫情有真切的感受。本文以“抗擊新冠病毒”為例,通過這次疫情中的相關事件,以化學事例為基礎的德育教育穿插于課堂,探討高中化學學科滲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
基于情境,激發興趣培養責任意識。新聞事件真實、簡潔,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如在學習“乙醇”一課時,通過消毒劑“醫用酒精”緊銷的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乙醇性質的興趣。又如在學習“烯烴”一課時,可以借助這樣的新聞導入:“疫情爆發突然,湖北全省各大醫院都在尋求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物資庫存告急的求助,而“買不到口罩!”一時間也成了全國人民的苦惱。口罩短缺,可見化工產業對于中國的重要性。”熔噴布是口罩最核心的材料,熔噴布以聚丙烯為主要原料。在此情境導入下,學生切身感受到聚丙烯生產問題的重要性。既激起他們想解決此類問題和學好這門課程的欲望,又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烯烴性質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揭示了化學學習的更高層面的責任追求。
結合案例,突破化學學科教學難點。在“元素化合物”學習中,學生常常覺得內容多且雜,不便于理解與記憶。其中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是高一學生學習時的難點。在“氯及其化合物”教學中,氯的價態變化是教學的難點,需要學生運用氧化還原的理論理解氯元素的價態變化,可以借助實際案例來突破難點。“3月1日凌晨1點左右,山東省青島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接到某醫院急診科電話:青島市某區發現數例高熱、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的患者,急需排查是否為疑似新冠肺炎聚集性病例。經過進一步了解,這些患者剛回青島復工。前天下午,清潔辦公場所之后出現不適。經調查反饋,幾人都吸入了高氯性氣體,造成呼吸道尤其是肺臟腐蝕性損傷。原來,他們在清潔辦公場所時,不慎將含84消毒液的污水與沖洗廁所的潔廁靈混合,兩種液體發生化學反應,造成有害氣體大量排放。”教師設問:有害氣體是什么?這里發生了什么化學反應?對氯元素進行價態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歸中反應”,次氯酸鈉與鹽酸發生反應生成了有毒氣體氯氣。學生在具體問題解決中突破學科難點。又從這一具體案例中,感受到化學學習可以解決生活問題,滲透了養成科學常識,尊重科學事實的德育思想。
學習英雄,培養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涌現出許多感人事例。在化學課前討論中我們通過這些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對于高中生來說,英雄人物的感召可以樹立當代青年的正確價值觀。
崇尚真理,樹立拒絕偽科學意識。如今,科學和科學家的地位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生活中中國公民的科學意識依然薄弱。在此次疫情中就出現了很多偽科學現象,如“喝高度白酒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雙黃連口服液能抗病毒?”……因而,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偽科學謠言的傳播。因而,教師在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觀的思想,崇尚真理,識破偽科學,拒絕偽科學。例如在烷烴、烯烴、炔烴的同系物、烴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的同系物的結構與性質的教學中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物質間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2]。
本文以“抗擊新冠病毒”為德育素材,借助疫情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責任意識,分析案例突破學生學習化學的難點,學習英雄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樹立學生崇尚真理拒絕偽科學意識。作為新時代的一線化學教師,需要做到“一崗雙責”,不斷地從教材當中挖掘內容,聯系生活中的熱點難點,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整合德育素材,尋找化學與德育主題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將德育有機地融合于化學教學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堅持德育為先,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德育陣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時代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