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瑞
(綏德縣機關事業單位和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中心 陜西綏德 718000)
養老保險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為保障勞動者權益而根據一定法律法規制定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其主要針對的是以下兩類群體:一是已經達到國家所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年齡界限的勞動者;二是因年齡過大,喪失勞動能力而離開勞動崗位的勞動者。一個國家建立養老保險制度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現行的政治體制、所擁有的經濟基礎等等。而且在不同類型的養老保險制度中,政府所需要承擔的責任也有所不同。從福利型養老保險制度到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再到儲蓄型養老保險制度,政府承擔的責任越來越輕。但是在世界各國普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今天,任何一種養老保險制度都不是萬無一失的,幾乎每一個國家都面臨著養老保險制度福利的財政支付危機。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向私有化、多元化改革是時代所驅。
個人賬戶占比過小。在養老保險中,個人賬戶的規模大小與激勵機制的強弱成正比。自“統賬”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當個人繳費的積極性越高時,社會統籌范圍擴大的難度就會降低。反之則會增加。個人賬戶在我國以往的養老保險制度中占比本就很小,而自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其占比還在下降中。總體可以看出,個人對養老保險繳費的積極性并不高,個人賬戶也沒有起到其激勵機制的作用,最終造成了我國廣范圍覆蓋養老保險的難度。
部分職工選擇提前退休。退休與養老保險制度的關系密切。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并沒有有效激勵職工延遲退休。而更多人開始提前退休則會增加養老保險的支出,沒有給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提供充足的時間。但從個人角度看,退休年齡越大的職工獲得的養老金越少,因而必須健全養老保險制度及其激勵機制,使每個人都能獲得與之付出相應的回報。在此基礎上,職工才會愿意推遲其退休時間,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才會得到提高,我國養老保險的收支才可以維持平衡。
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低。事實上,我國企業中存在大量的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其工作性質或工作時長等原因,企業并沒有為其繳納養老保險,分擔其社會養老保險的統籌賬戶責任。而靈活就業人員因為沒有養老保險的統籌賬戶,若僅僅依靠繳納個人賬戶來撐起養老保險,顯然壓力過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不現實的,也就導致多數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的興致不高。這都是源于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其中對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合理,使得這部分群體被排除在養老保險之外。
養老保險繳費與預期收益不成正比。一般來說,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資金應該與平均工資的增值率保持基本一致,以此來保證養老保險替代率的合理性。但是在我國工資增長率始終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而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資金卻是以儲蓄收益率來作為漲幅標準。需要注意的是,儲蓄收益率遠低于工資增長率,因而個人享受的養老保險福利實際上并不高。循環往復,導致養老保險替代率始終處于下降趨勢。人們并不能通過個人賬戶繳費來得到滿意的預期收益,因而個人參保的積極性不高,使得個人賬戶無法發揮其激勵作用。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給各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在重新定義了勞動者的退休年齡的同時,還利用稅后優惠政策來進一步促進企業年金的發展,以此帶動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也重新定義了政府在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中的位置,使得全民都可以獲得最低的生活保障。通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西方發達國家不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財政壓力,還進一步促進了其經濟的增長。
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中國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國情,一方面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相對較窄,而另一方面則是增長飛速的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壓力。盡管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已經開始試點,但是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然不明朗,但肯定的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不僅僅要為退休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還要具備消除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不良影響的能力。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我國不僅要完成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促進經濟的增長,還要進一步縮小勞動者的收入分配差距,推動我國社會公平、和諧、穩定的發展。
要以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為改革原則:我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社會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窘境,而養老保險制度依托于一定的經濟環境,因此必須對此進行改革。而我國當前所采用的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并不能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同時這種籌資模式對經濟發展具有不良影響。所以我國要建立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降低退休勞動者保險收入中的基本養老保險份額,因為越完全的保險制度,其邊際價值和激勵效應就越低,最終導致整體經濟效率的降低。
基于我國城鄉二元性的經濟結構現狀,要根據城鄉居民和城鎮企業職員的不同情況建立不同的養老金,前者適用非繳費、一般性稅收融資的養老金,后者則適用現收現付的簡單繳費性養老金。同時為給企業年金發展提供空間,我國逐步降低城鎮企業職員的這部分養老金,以工資替代率為標準。
鼓勵勞動者個人繳費與退休待遇掛鉤,做實其個人賬戶:做實個人賬戶是加強繳費與收益之間聯系的有效途徑。在養老保險制度中以維持退休勞動者基本生活的替代率來鎖定其基本養老保險,并加強養老保險收入與其繳費年限的正比關系,轉變參保人“繳費即繳稅收”的觀念,提高其參繳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能夠促進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的擴大。個人養老保險賬戶與企業年金的掛鉤不僅僅能夠明確養老保險金的各層定位,還可以降低政府投資管理的成本,解決“統賬不分”的問題。
明確政府的養老保險責任:養老保險實際上是一種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產品具有“平均成本遞減”的特性,意味著更多人消費下的平均成本會相應的降低。但是養老保險并不具備這樣的特性,所以一旦發生更多的勞動者壽命延長或提前退休的情況,就會導致養老保險市場的失靈,使得養老保險金的供應壓力轉至政府。因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養老保險制度的長久發展來說具有不良影響。
因此,政府要明確其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責任,在提供社會保障公共產品的同時建立提供公共產品的機制,為被保障者提供多元的養老保險供給。同時政府還要建立與養老保險金相關的一系列法規,為養老保險金的安全運營提供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運營規則,以此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多支柱的養老保險模式將保險風險與責任分散至個人、企業和國家,而個人與企業會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資本市場的完善和資金流動為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發展空間。
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大,但經濟相對貧窮的國家,因此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該具備廣覆蓋、低水平的特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進一步確定養老保險的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比例,逐步降低統籌賬戶比例。而隨著企業年金和個人賬戶比例的不斷擴大,退休勞動者對統籌養老金的依賴性就會降低,政府的財政壓力也會降低,以此促進良好發展態勢的形成,最終推動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
進一步推動企業年金的發展:在推動企業年金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利用優惠政策來激勵企業,并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立法,使企業職工也擁有參與企業投資決策的權利;其次在企業年金的支取和攜帶方面,政府要鼓勵使用多種方式結合支付的模式;第三則要建立健全我國的金融市場,并對企業年金運營嚴格監管;第四則要關注信托型養老計劃的治理機構的建立;最后則是建立與之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
鼓勵多元化的個人養老儲蓄: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社會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部分居民為滿足其對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通常會選擇商業性養老保險。而在人們不同的養老需求的推動下,我國養老保險市場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政府在其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中,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來激勵個人購買商業性養老保險,或者鼓勵其進行個人養老儲蓄,以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來滿足不同群體的養老需求,提高我國養老保險的供給效率。最終推動我國宏觀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狀是不可逆轉的,其帶給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經濟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適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通過明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方向,建立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和多支柱的養老保險模式等一系列激勵機制,進一步推動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