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維
最近幾年熱播的大部分電視劇都融合了非遺的元素,在電視劇本身內容的基礎上,又融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保留了原來的欣賞性,還讓觀眾了解到更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在影視劇的推動下,以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走進來千家萬戶的大門,同時也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徑。
本文通過對現代的影視劇進行分析,掀起了非遺的熱潮,讓更多人了解非遺;同時,不能讓非遺固步自封一直保留原來的模式,這樣就會被遺忘,很難有人真正的感興趣去研究,適當的采用現代新媒體的方式,讓非遺跳出原本的舒適圈,在新媒體背景下,以影視劇為載體,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不經意間的出現,會引起觀眾的興趣從而對非遺有所了解;通過影視劇融入非遺也可以看出更多可以傳播非遺的途徑,短視頻,紀錄片等,跟隨時代的潮流,適應社會發展,同時,非遺也得到了更好的傳播。
“追劇”成為大家現代生活的一個常態,工作壓力巨大的當今社會,影視劇是放松身心,緩解疲憊的一種有效方法,現代好多影視劇都融入了非遺的元素,美食,戲劇,手藝等等,讓你在追劇的同時,也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了解。例如2019年由孫儷主要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沈星移表演的秦腔,現在已經很少有秦腔的劇場出現,大部分只是通過電視能看到,但是關于秦腔的內容越來越少,電視劇與秦腔的融合,掀起了熱愛秦腔一部分觀眾的熱血,同時也讓對秦腔陌生的人了解到秦腔獨特的魅力。在這部劇中周瑩最愛吃的甑糕,俗稱西安人的“人間煙火”出現在西安人的早餐里面,可能這部劇播出之前大家不知道甑糕是什么,甚至連這個字也不會讀,通過這部劇的播出,觸動了西安人的驕傲,仿佛回到家鄉,感受到了那溫暖熱鬧的人間煙火。再者,現代都是熱播劇《都挺好》里面運用了很多蘇州評彈的插曲,為整部劇增添了很多精彩部分,每一首曲子的含義都與劇情吻合,其中《白蛇傳-賞中秋》講述的是白素貞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很溫馨美好,插在文中石天冬和蘇明玉剛剛確立關系,初戀的時刻,還有朱莉贍養蘇大強部分,劇中的美好與評彈高度契合,而《三國演義-單刀赴會》講的是項羽的勇敢和果斷,這時就是蘇明玉發現了父親保姆做假賬的部分,發現立刻開除,蘇明玉的性格與項羽的性格契合。好聽的旋律,契合的故事,充分調動觀眾對評彈的興趣。無論是古裝劇、現代都市劇等都融合了非遺的元素,非遺成為電視劇熱點的新寵兒,為自身添彩,吸引大眾好奇心,增加收視率的基礎上,非遺也得到了更好的傳播,不是枯燥無味的書籍閱讀,也不是死板的博物館展覽,古老的文化活靈活現的出現在現代人的世界里,借助新媒體,影視劇為階梯,毫無違和感的出現,兩者結合就是兩全其美,為自身增添了無限魅力。
傳統的非遺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經歷著百年的傳承歷史,深受當時人們的欣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新事物逐漸出現,人們思想隨著社會潮流的轉變,逐漸淡化了對非遺的了解,傳統的傳播方式也讓現代人提不起興趣。最初的傳承人傳播給下一代,部分還有著只傳女不傳男的說法,傳給自家人,不能傳給外人,保守的觀念,傳承人越來越少,文化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再者,就是博物館展覽,死板的展示非遺的歷史文化和背后故事,沒有讓人身臨其境,想要去了解的欲望;相對好一點的是劇場的演繹,喝著茶水,嗑著瓜子,聽一部戲,也是很美好的,但是隨著社會工作壓力的變大,新鮮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出現,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眼球,導致劇場紛紛倒閉。
傳統的非遺傳播模式太固守傳統,一直處于自己的舒適圈,不愿意做出改變,影視劇中融合了非遺,開啟了非遺轉變傳播方式的大門,非遺傳播方式得到了創新,讓古老的非遺有了新的生命,跳出了原來的舒適圈,保留傳統特色的同時結合現代新媒體技術,更容易讓現代的年輕人接受,接觸到非遺文化,感受他的魅力,更利于它傳播下去,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影視劇與非遺的完美結合,成功的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完成了非遺傳播方式轉型的初步階段,為非遺傳播方式改變開了一個好頭,收視率得到提高的同時,非遺也得到了更好的傳播。人們之前可能對非物質遺產的了解較少,甚至不知道,通過影視劇的播出,讓觀眾初步了解到這種非遺,再到想要去研究非遺,最后喜歡非遺,同時也為非遺提供更多的傳播者。在此基礎上,引發了非遺創新的熱潮,在保留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百年老字號全聚德,一直高價讓他走向了銷量的滑坡路,分析市場局面之后決定,提升商品品質,降低營業額的壓力,創新菜品,出現外賣,網上帶貨等方式,利用新媒體挽回了營業額出現滑坡的趨勢。再者還有《經典詠流傳》,古代詩詞改編成歌曲,保留原來的內涵,創新了傳播方式,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去傳播。影視劇與非遺的結合推進了非遺轉變傳播方式的進程。
從影視劇與非遺的結合,引發對非遺傳播方式的深入思考,結合當下發展火熱的新媒體技術,跟隨社會的發展趨勢,爭取觀眾的認可,為非遺傳播提供了新路徑。
抖音快手這種短視頻,現代人并不陌生,成為現代人的日常娛樂平臺,在2019年3月27號,召開了“快手非遺帶頭人計劃的發布會”,此項發布會引起大家紛紛熱議。再者中國的剪紙藝術,通過短視頻十幾秒呈現了剪紙的整個過程,讓更多年輕人通過這種方式更加深刻去了解剪紙技術,把非遺文化用這種方式呈現出來,更直觀明確的表現了文化的魅力,采用新媒體技術,也讓觀眾更方便去了解,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隨時隨地了解,再也不用跑博物館或者展覽會去實地的參觀,為現代忙碌的年輕人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把我們困在了家里,無法出去,更接觸不到非遺文化。然而國家博物館以公開課云直播的形式,采用線上傳授非遺的知識,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例如開國大典的禮炮和壯觀場面,分成不同時刻的公開課,云視頻定時投放,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壯觀場面,進一步的縮短了與現代人的距離。管內的藏品利用三維動畫的模式呈現,可以讓觀眾看的更加清晰。但是國務院博物館也不是單純的將非遺文化搬到線上,還對展覽數量和總體的文化知識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完整的體系,逐漸由線下像線上發展,利用云直播,云收藏等形式拓寬自己的傳播方式。
為了滿足各種觀眾的需求,還可以微電影紀錄片的方式,簡單明了的呈現非遺文化。上海美麗的非遺都融入了《海派百工》,記錄了60部的非遺,有龍舞、三林瓷刻、朵云軒木版水印、絨繡、海派玉雕等上海代表性非遺項目,每部為五分鐘,清晰的像觀眾展示了上海非遺的手工制作,獨具特色的手法和匠心的精神,在這五分鐘展示得淋漓盡致。還有青島微電影《非遺里的清廉》,通過微電影的形式講述“膠東大鼓”里的清廉故事,講述故事的同時主要滲透背后的清廉的精神,采用微電影模式更讓現代人接受,并且能夠影響到現代人的清廉思想。微電影的形式沒有電影那么長,也沒有博物館講座那么嚴肅,充分利用了現代的新媒體技術,引起非遺微電影的潮流。
在下這個快節奏高強度生活模式讓大眾更加依賴于娛樂性和輕松性的綜藝節目,所以依靠綜藝節目是讓非遺走進人們生活的快捷方式。湖南衛視的綜藝《爸爸去哪了》第五季,節目組的目光放在了非遺上面,節目中提到了鍋莊舞,也就是圓圈物,大家圍在一起,勁歌勁舞,還有接龍舞,鋼火燒龍,曬秋,徽墨,紙藝,武術等很多非遺文化,在親子互動環節,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制作手藝,孩子們主要進行了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戲的演繹,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非遺的魅力,這也是父親們想孩子了解非遺文化很好的途徑。還有央視《叮咯嚨咚嗆》,由明星和非遺傳承人合作,非遺文化和現代歌曲合作,打造非遺文化的新形勢,為非遺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輕松娛樂的形式讓非遺粉傳播更好的走進來人們的生活。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影視劇與非遺的結合,掀起非遺傳播的熱潮,激起了關注對非遺文化的興趣,讓更多人去創新,打造出非遺文化的更多種形式,再者讓非遺跳出原來的舒適圈,采用新媒體傳播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同時通過影視劇的傳播也看到了很多傳播非遺的新途徑,非遺不能固步自封,結合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迎合社會潮流,不斷創新新形勢,不斷轉變傳播方式,在保留經典的基礎上創新,在結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才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從而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