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重慶市綦江區陵園小學,重慶 401420)
卡夫卡說:“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然而,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卻經常讀到孩子們“少年老成”的假大空文章,原本應該富有童趣童真的內容,在有些孩子的筆下變得空洞乏味,充滿說教;原本應該輕松活潑的表達,在有些孩子的作文中顯得壓抑痛苦。究其原因,是習作指導偏向,教師引著學生跑,牽著學生走,束縛了孩子的思維空間,限制了他們的“言論自由”,結果學生只能用自己的筆說老師的話。
記得那次習作課上,我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不過的粉筆。我設計了幾個環節:首先是看一看,觀察粉筆的顏色、形狀。接著是聞一聞,粉筆的氣味。最后是,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對粉筆的感悟是那么真實、深刻:“看著我眼前的這支粉筆,我不禁想到了那些采礦工人彎腰工作的情景,是他們的一錘一鑿的勞作,是他們一粒一粒的汗水換來的……”“因為有了它,我的漢語拼音學得更好;因為有了它,我才學會了繪畫;因為有了它,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在黑板上做計算題……是它教會了我知識。”此外,還引導學生觀察最常見不過的橘子,首先,我要學生先觀察橘子的顏色、形狀,接著用手摸摸橘子的外表;最后讓學生聯想:看到橘子,你想到了什么?一句句精彩的話語躍然紙上:“看到這金黃的橘子,我仿佛看到了一派豐收的景象,又大又黃的橘子掛滿了樹,農民伯伯臉上笑開了花……”“這橘子凝聚了農民伯伯多少汗水,這汗水是甘甜的,是喜悅的……”
當然,習作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人物,例如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同伴;觀察學生自己表演的一個小品,觀察教師有意創設的一個情景等等。有了這些習作課堂上的有意識的觀察訓練,學生就會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場景,哪怕是風吹草動、花開花落、云舒云卷,學生也會不自覺地去觀賞、感悟。這樣學生慢慢也就養成了觀察的習慣,有了自己對生活的最真實、最真切的感知和體驗,因而也就能夠真實地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
例如,有一次我在習作課堂上先讓學生進行“掰手腕”的游戲活動。當我宣布掰手腕比賽開始時,同學們一下都轟動起來了,他們是那樣興奮、驚訝。比賽前,我選了兩個平時較為活躍、壯實的男同學首先進行比賽,二人一上前就開始摩拳擦掌,一副捋袖揮拳的樣子,旁邊的同學,有的在竊竊細語;有的高聲叫喊;有的在包圍圈外使勁往里擠。比賽開始了,同學們又是跺腳,又是揮拳,不是加油,就是吶喊,場面好不熱鬧。比賽結束了,同學們似乎意猶未盡。當我布置習作的要求任務后,學生饒有興致地奮筆疾揮起來。這樣的游戲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很有效的避免了學生習作時說假話、空話、套話,從而讓學生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聞、感受。此外,習作課堂上還可以讓他們“搶糖果”猜硬幣、折飛機;可以讓學生唱歌、講故事等等,形式有很多很多。這樣學生先游戲后寫作,就有了濃厚的興趣,也就會感受到作文課的快樂。
其實,作文教學也是一種對話,是學生、老師與生活之間對話的過程。習作指導時,要搭建問題支架,圍繞精心設計的一個或幾個直抵學生心靈的話題展開對話,激勵學生對話,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真情對話的過程中,激活大腦中的生活儲備,打開心門,從記憶倉庫里調取出與本次習作要求相匹配的素材,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寫作沖動,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比如指導寫作《往事》一文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和學生對話:老師回憶往事時想寫的也是第一次被爸爸打了,想知道原因嗎?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我趁熱打鐵說:你們誰來猜猜原因?學生們眾說紛紜,其實這不就是在說他們自己的經歷嗎?我又順水推舟:誰能猜猜我當時被打的情形?學生們一邊比劃一邊生動地表述著。我又問:誰能體會出我被打時和被打后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最后的結果又會如何呢?大家都說說你最難忘的往事吧!課堂上,學生們爭先恐后、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發表,是言語學習的成功教育,它給人以高峰體驗,甚至會影響一生。一旦習作成為指向發表的寫作,學生通過文章的發表,源源不斷地獲得寫作的動力和能源,習作教學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潘新和教授曾說,要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公開發表的快樂。而讓每個學生都持續地享受到公開發表的快樂,這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其實并非如此,“公開發表”可以理解為在某個群體里公眾言說。例如,讓學生在《班級周刊》上發表習作,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次“公開發表”,就找到了真實的讀者。同時,有規律地持續地發表,給學生注入了有規律的持續激動和持續榮耀。學生每發表一篇文章,我頒發一枚積分幣,獲得三枚積分幣便可榮獲“作文新苗”稱號;累計獲得五枚積分幣榮獲“作文達人”稱號;累計獲得七枚積分幣就是“小作家”,可以出一期“個人專刊”,獲得“班級諾貝爾文學獎”。持續不斷的階梯式獎勵,使每個學生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榮譽,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寫作勁頭,激發了寫作的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指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真實的素材,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表達真實的情感,要搭建支架,師生之間展開真實的對話,要鼓勵發表,讓學生通過發表與評論找到真實的讀者,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擺脫思維的枷鎖,讓習作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