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招珍
(江西衛生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想要做好教改工作,需要從教材、實踐活動等方面入手,從而實現理論、實踐兩把抓。另外,優質的教學工作也離不開對學生學習需求、學習狀態的分析。因此,想要真正做好高職教改工作,構建起特色學科,就需要教師深入學生以及企業實際生產,對教學目標、教學需求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并對目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本文從教學內容、實踐活動等角度對高職院校教改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旨在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對教材進行選定。通過對目前現行的教材進行研究我們發現,由于教材編纂、出版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教材內所介紹的技術往往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如果學生僅僅學習教材內的內容,很容易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快速進入工作狀態、難以快速掌握現行技術。基于此,學校就需要突破教材內容的舒服,主動開放教學思路,積極同企業進行溝通,了解目前社會上廣泛應用的技術,將這些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籠統地介紹一項技術,學生很難有效掌握技術的原理、優缺點等理論。這就需要學校根據技術所應用的相關理論,將技術原理、優缺點、應用場景、注意事項等內容編纂成校本教材,同時也需要在校本教材中融入技術未來的應用方向以及發展趨勢,從而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校本教程,對行業發展趨勢形成良好的認識。同時,校本教材也能成為基礎教材的補充,從而達到豐富學生理論知識儲備的作用。
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實現培養目標的方式,是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高職培養人才特色的集中體現。培養研究型人才采取“以學科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強調學科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堅持“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強調職業性和適應性。因而高職教育中培養的人才不僅應具備操作技能,更應具備綜合職業能力,這種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綜合素質。培養綜合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特色的重要標志之一。
高職教學模式必須緊扣培養學生職業應用能力這個主旨,改變學科性教學中交替式和循序漸進式為主的安排方式,嘗試集中和分散安排相結合,甚至打破學期界限,適應產學合作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實際上許多高職院校近年來已做了許多探索,如“集群式模塊型"、“寬基礎活模塊"、“教學+實踐+教學”等等多種教學模式,這些模式的共有的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特點,推動了高職教學模式的創建工作。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展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與構建。同時,重視教師素質提升的高職院校,其教學水平往往也會得到明顯的提升,其教學方法同樣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在對教師素質進行提升培養之前,學校應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將培養學生應用的能力作為重點教學目標,也引導教師讓教師從傳統口頭傳述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引導性教學,從而讓學生能夠對專業理論、專業技術進行主動的思考。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引導式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同時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以及教委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也要求教師能夠掌握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學校在制定教師培養方案時,需要將教師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培養的素質。另外,學校加構建教學隊伍的同時,也可以向企業、中介機構聘請優秀的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從而起到提升學校技術水平的作用,也讓這些外聘的指導教師能夠對學校內部教師起到指導和帶領的作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落實了評價體系深度該給工作,但是評價主體仍然是教師,企業和學生很難真正參與到評價工作中去。并且,評價的內容往往也只是學生作品、作業的質量,沒有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進行評定。這就導致評價體系不完全、評價者實際作用得不到有效體現等問題的發生。
為了進一步提升評價工作的效果,就需要學校將對學生的評價重點向能力進行傾斜。對于教師進行評價,則需要從職業道德、工作量、規范化教學、科研、教材編纂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企業也需要作為評價者,分別對學生和教師的各項能力水平進行討論和分析,學校則應該從企業的評價結果中,對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明確實際工作是否能夠讓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在評價形式方面,除了需要以數值來體現學生、教師的能力水平,還需要融入主觀評價模式,通過具體的文字、圖片對學生、教師的能力進行評價。
學校還需要定期組織教師、學生、企業三方座談,通過座談的形式,表述學校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讓企業能夠有機會表達出自身用人需求,學生則能夠充分表達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上信息都可以為學校進一步優化教改方案提供有效的參考。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教改工作應該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參考但不局限于本科院校教改思路中,從而為社會培養出真正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