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靚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17 年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高校從多個方面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精神,這是當前新形勢下黨和政府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廣泛使用的信息交流平臺。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的高校學生,因此,高校應該抓住契機,善于利用新興的網絡媒體平臺,抓住一切渠道,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質量和水準。
相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新媒體時代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聯網時代使得信息得以飛速傳遞,因而造成了信息的大爆炸,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沖擊。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憑借互聯網平臺,增加自己的發聲渠道。
在互聯網沒有出現以前,人們交流信息的方式只能通過口耳相傳或者書信。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人們可以在網絡上交流信息,這也就意味著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2]。而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工地的人們參與互聯網的門檻,學生只需要有一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信息或者在網絡上接受信息。網絡上的海量信息一部分是對學生有益的,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視野獲得知識,而也有一部分信息是消極的,不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會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
互聯網使得信息傳遞速度和成本極大的降低,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直到隨時隨刻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上一秒發生的事情,或許下一秒就被人們發到網上傳播到世界各處。同樣信息的飛速傳遞對學生而言是有利有弊[3]。學生可以憑借著互聯網,隨時隨地了解到最新的新聞訊息。同樣一些負面的信息也可以憑借著互聯網飛速傳播的特點,迅速被學生接收,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這就要求學校能夠對一些不良信息做出及時的凈化,確保為學生營造一個干凈綠色的上網環境。
互聯網既是學生接受信息的載體,同樣也可以作為學生發布信息的平臺。就是說,互聯網使得了信息的互動更加頻繁。學生不僅僅再是單一的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這也就意味著,高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一種新的與學生對話的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內容。
根據我國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已經有11 億網民,其中大學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手機已經成為了每個大學生的標配。只需要一部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網絡參與到網絡信息交流中[4]。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將網絡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極大范圍的覆蓋在校大學生,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傳效力,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對于當今大學生而言,很少有人再愿意去花時間聽一個講座或者看一本書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徑,已經不在適用于當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若想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切實發揮作用就必須要順應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互聯網新媒體融合,主動走進大學生的生活,學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碎片化的時間內接受到學校的政治思宣傳。
在2016 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座談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火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應當切實貫徹座談會思想,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網絡新媒體結合,尋求新的發聲渠道,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當從教育理念入手,注重學生本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任何教育都是一種引導,而非強制性灌輸。同樣,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學校和教師應當做的是引導學生思想朝正確方向發展,不是強迫學生接受某種理念。這也就是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以學生為本,著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去主動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學校和教師尤其要避免強制灌輸的情況,一昧的的強迫學生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只會適得其反,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尤其在與互聯網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學校更應當注重這一點。學校可以在互聯網新媒體上進行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的探索,但有一點不可取便是強迫學生做一些事情。例如某些高校強迫學生觀看相關的視頻并截圖上交,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從根本上接受思想教育,甚至催生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很多學生根本不去看視頻,僅僅是盜用別人截圖上交。方面這樣不僅僅是學生們更難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這樣也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互聯網作為一個極具交互性的平臺,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這一特點作為學校與學生溝通的另一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進行針對性教育,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的同時,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學校應該注重網絡媒體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貫徹到個大型網絡媒體平臺中。比如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題公眾號,官方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利用已有的各個媒體平臺,建立自己的發聲渠道。另外,如果資金和技術足夠的話,學校也可以研發自己的app,用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瀏覽優秀的正能量文章,圖片,視頻等,鼓勵學生主動去接受相關的政治思想熏陶。學校可以定期舉辦相應的活動,例如黨政知識問答比賽,歷史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并設置相關的獎項,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以達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高校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應當注意必須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比賽機制或者定期舉辦相關活動,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日常,真正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豐富自身內容和形式,不單一局限在過去,應積極挖掘新的內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線多樣化。小可以及時更新一些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不斷深入學習貫徹黨代會精神,及時更新理論知識,擴展高效宣傳內容。學校應當注重與時事熱點結合,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內容,這樣學生才能夠愿意主動去學習接受。但是,高校在選取內容時應當注意甄別,一定要選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黨代會精神的內容。在互聯網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可以有極大的豐富,可以是文章,視頻,也可以是圖片,小程序等等,高校一定要注重豐富自身的教育內容。外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不斷給學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上網環境。同時,學校還應當注意及時甄別并屏蔽不良信息,避免這些不良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沖擊。學生正處在三觀的塑造階段,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于很多社會上的事物很難有全面的認識和正確的看法,這就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教給學生什么,還應當注重為學生屏蔽掉一些不良信息,避免學生的思想受到沖擊。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網絡安全強國的戰略目標。網絡輿情作為反映人們思想動態,以及人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新途徑,是當今輿論的主要構成成分。加強高職院校的網絡輿情監管工作,提升高校網絡輿論引導能力,是建設校園網絡安全的重要手段,對于引導學生的價值,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通訊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數字化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了每一個高校學生的標配。對于學生而言,一個手機就是一個網絡終端,就是參與網絡討論,發表自己想法和意見的工具。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造成了信息的大爆炸。打開手機,學生可以看到來自各種媒體的新聞和文章,并且,學生也可以參與到這些問題和文章的討論中去。但由于互聯網監管相較于現實而言,更加難以做到全面有效的監督。因此,加強高校輿情監控能力,提高高校輿情引導能力,對于營造良好的互聯網氛圍,倡導正確的輿論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應當把這作為一個和學生溝通的渠道,聆聽來自學生的聲音,對思想教育工作不斷改進,切實保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調整政治思想教育內容。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有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下高校。學校必須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這一平臺。拓寬自己的發聲渠道,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內容和形式,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切實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