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第九中學,貴州 遵義 564600)
作為中學教學體系中基礎性的學科,語文關系到學生們的長遠發展和成長,教學實踐中需要將閱讀教學擺在重要的位置,這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基礎。然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閱讀教學模塊教師一直忽視教材外的文章拓展閱讀,反而對教材范圍內的每一篇教學任務中的文章進行反復誦讀。這使得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減少,閱讀效率也逐步降低。然而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這些問題。群文閱讀是指教師圍繞著特定的議題,選擇出相應的文本,鼓勵學生們運用合作探究等方式,展開合理的閱讀活動,以此起到開闊學生視野,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對比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來說,群文閱讀可以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對于閱讀量和學習方式等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群文閱讀不再拘泥于對于教材內一個文本的反復精讀,而是更加注重新課標中強調的粗讀、略讀等等,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引導學生圍繞傳授的知識內容進行多篇文章的閱讀,這樣可以改善語文學習氛圍,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落實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呢?下文對此進行了探索:
閱讀文本的選擇是群文閱讀法教學實踐成功的關鍵,教師需要根據每篇文本的特點找出其中的關聯,并圍繞提前確定的主題進行教學指導,關聯點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本特點以及對實際問題的認識和初中生的理解力進行選擇。最終選擇出來的文本應該相互關聯,同時又與教學相關。例如,在教學《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史鐵生自己的人生經歷,隨著作者對于地壇的回憶與思考,他不再消沉于肉體的殘疾,漸漸地堅強起來,勇敢地面對生活中以前不敢正視的困難。熱愛生活,相信未來是這篇文章的主旨。于是我設立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從經歷過生活困難的人的具體情況中了解如何堅韌不拔地生活下去。我按照這個目標選擇了相似度高的群體文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此文本主要講述了作者海倫凱勒失明后的生活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向往,殘疾并沒有使作者對生活失去希望,真可謂是身殘志堅。向往美好的未來,不畏眼前的困難是此文本的主旨,因為它們相互間有一定的聯系,所以群文閱讀法既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文本想要傳遞的思想,同時又能完成教學目標。
群文閱讀是一種從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拓展。但是有的學生缺乏自主閱讀的意識,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從而使課外閱讀無法有效開展,限制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時候,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文章風格和作者,為學生打開了文學世界的窗口,能夠引導學生在文學世界中進行自由探索。例如,在群文閱讀中,可以圍繞“自然”這個主題,為學生整理《紫藤蘿瀑布》《丁香結》《珍珠鳥》等文章,學生在其中接觸到了宗璞的散文,非常喜歡她的寫作風格,因此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了她寫的文章,對《宗璞散文小說選》進行了品讀,感受到了宗璞散文中的細膩、柔美,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從宗璞的散文閱讀出發,學生又接觸了很多與作者風格類似的作者、作品,使學生的文學視野更加廣闊,讓學生在豐富的文學世界中去進行探索和發現。通過群文閱讀的方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其中,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使學生的視野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達到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
群文閱讀的文本是需要與多篇文本相聯系的,所以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所涉及的文本量十分大,遠遠超過傳統教學模式中對于教材內一篇文本的精讀量,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語文教師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反復的歸納與總結,從而更好地設計合理教學步驟,進一步擴大群文教學法的作用。例如,閱讀《二泉映月》,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以下這幾點的教學目標:1.從文本內容上來看,閱讀這本書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書中主人公所經歷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自身不屈不撓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生可以更好去理解文本內容。2.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使學生逐步理解生命的意義,肯定文本中的主人公,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教學目標的歸納總結會使群文閱讀教學法更加細致,更有規劃,這樣更有利于語文閱讀的教學。因為教師提前設計并且研究過文本,又設立了明確的目標,所以學生在學習中不會過于困難,由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可以更快地抓住重點,從而對語文的學習產生更多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的實踐應用,有助于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通過文章的關聯性作用,可以使學生更快的融入到閱讀意境中,實現高效的閱讀,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大量的文章閱讀,在這種閱讀模式下,學生的語文知識儲量會迅速提升,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發現其中的趣味性元素,對閱讀產生興趣,逐漸的掌握正確的閱讀學習方法,實現自主閱讀。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現階段一種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