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福建 廈門 361024)
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行業的改革方向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信息技術的進步,同時也給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電工電子技術基礎是理工科非電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基礎課程。目前,在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軟件工程及數字多媒體等專業開設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本課程共包括48 課時,主要分為電路分析和模擬電子技術兩大部分,其核心包括直流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分析,一階動態電路分析,正弦穩態電路及串并聯諧振電路分析;PN 結與半導體二極管,雙極型晶體管,放大器基礎,負反饋在放大器中的應用,集成運算放大電路的應用。相對于模擬電子技術部分,學生對電路分析部分的掌握情況會好些,但是正弦穩態電路的分析依舊是難點,學生對于相位、相量等概念難以理解及靈活運用。而模擬電子線路部分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與由理想電路線性元件構成的電路的分析不同,模擬電子技術部分包含非線性電阻電路的分段線性化等效、圖解分析法及小信號等效電路分析法等內容,學生難以理解及掌握,大部分學生缺少將非線性電路在一定條件下線性化等效成電路線性元件,繼而進行電路分析的能力。另外存在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完電工電子技術后,只會解題,不會設計,遇到實際問題卻不知如何下手。因此,針對上述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現狀,結合平時上課的經驗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對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和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由于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學習抽象性的理論知識時,常常會因為內容難以理解而產生厭煩的情緒,這種消極的學習態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復雜的理論知識通過直觀的方式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象易懂的方式,能夠將理論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對于抽象性更強的理論部分,教師還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將電場、磁場這些看不到的知識仿真出來,更利于學生的理解。通過多媒體和仿真技術的使用,學生能夠從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就能夠理解理論知識的原理,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應當遵循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在構建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加主動。例如,筆者在進行“電路的等效變換”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在之前已經對電路有所了解,因此筆者在本節課教學之前,就會通過“微課和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導學案讓學生能夠對兩端電路等效的概念、電阻的串聯和并聯的計算等多個知識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這一基礎上完成導學案。然后,筆者會通過大數據手段對學生在導學案上出現的問題進行統計,并且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二次備課,保證課堂教學能夠有的放矢。
在電子電工的課程學習時,會出現許許多多的知識點從圖到公式定理,我們不僅需學習理論更是需要實踐它們應用它們,讓它們為自己的學習而服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些中職學校由于學校財政的原因,所以無法及時的購買教學、實驗的器材,當然也有一些老師為了方便沒有履行教學實驗的義務,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知識。在電子電工基礎這門課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教授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我們也是需要重視實踐教學。在電子電工的實踐教學中,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教學效果,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對于電子電工知識點以及各種公式定理的理解與掌握。
因為技工教育目標與普通學校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教學理念方面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尤其是在電工基礎課程教學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規劃人才培養目標,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教師需要從學生入學開始,對學生進行滲透職業意識,對其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崗位進行分析,對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進行分析,并且在日常教學中,將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培養貫穿整個學習生涯。教師可幫助學生規劃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學生只要明確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才能夠有努力的動力和目標,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可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對于理論基礎的學習也能夠更加投入。
總之,由于電工基礎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等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跟不上教學進度和學習動力不足等現象,如何讓學生能夠完全理解這門課程的知識,并且對重點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和理解,為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擺在所有中職電工基礎專業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