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繼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北 青龍 066500)
遵循主體性原則、以讀為主原則、核心素養原則、主導性原則,在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總結提煉出了“導→讀→悟→辯→評”五步教學法。
“導”就是教師上課前開課激趣,創設情境,引入課題而精心設計的導語。設計課前導語要緊扣教學內容,語言要精當,時間要簡短。“導”是一種藝術,是引導,是指導,應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導”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總結了“名言導入法”、“成語導入法”、“謎語導入法”、“解題導入法”“朗讀導入法”、“提問導入法”、“故事導入法”、“音樂導入法”、“古詩導入法”、“圖畫法導入法”等始終方法。例如,小學語文很多古詩詞本身就有名句,就可以采取“名言導入法”導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該詩的名句,教師就可以用來導入課題。再有,小學很多課文,有的可以直接用課文中的名言導入課題,如《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題本身就是周總理的名言,教師可以直接用來導入新課,自然而然的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讀書。在讀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讀書方法的指導。讀書方法有“朗讀、默讀、背誦”;有“精讀、略讀、瀏覽”等等。要告訴學生,讀書自學,不同的學習內容要用不同的方法。于永正老師說“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己讀懂課文,既得到了獵槍又得到了兔子;而聽老師講懂,聽同學議懂,只是得到了兔子。”小學語文教學,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讀”,只有多讀,才能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學生只有多讀,才能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才能得到獵槍和兔子。
學生“讀”的方式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以下內容進行導讀。
教學目標是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的,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學目標導讀是閱讀課“導讀”環節經常采用的方法。例如,《長城》一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長城的結構,體會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的特點,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指導學生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
1.關鍵詞語導讀
關鍵詞語導讀是讓學生理解涵義深刻、用詞精當,能表達主題的詞語,掌握課文內容。如《燕子》第1 自然段,是對燕子外形的描寫,要讓學生理解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湊成”等詞的含義,體會小燕子活潑機靈的特點。
2.過渡句(段)導讀
小學很多課文有過渡句或過渡段。過渡句或過渡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句(段)導讀是指在學生“讀”的基礎上,通過過渡句或過渡段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3.中心句導讀
中心句體現了課文的脈絡,概括了段落的主要意思。中心句導讀是指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朗讀中心句,理解課文結構,掌握課文內容的方法。如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先將課文1-4 自然段的中心句展示出來:“秋天的雨------冬天快要來了。”然后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掌握課文內容,激發他們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小標題導讀是教師讓學生通過“讀”,給故事性強、篇幅較長、脈絡清晰的課文添加小標題,掌握課文內容的方法。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文時,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讓學生概括出課文的小標題:“游泳本領高、上夜校念書、爸爸夜歸來、掩護李大叔、與鬼子作斗爭、雨來沒有死”,學生就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閱讀提綱導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讀”,給課文列出閱讀提綱,進而掌握課文內容的方法。如學習《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課時,在學生個性化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編寫課文的閱讀提綱。編寫出閱讀提綱,就掌握了課文內容。這樣,教得輕松,學得愉快,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悟”就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體會、體驗、領悟、感受和感悟。《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③這里的“感受和理解”和“ 獨特體驗”,強調的就是學生的“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的“悟”不能任其天馬行空,漫無邊際。應當精心設置前置性作業,要引導學生在完成前置性作業的基礎上,悟好詞佳句、悟重點難點、悟寫作方法、悟寓意哲理、悟人物品質、悟思想感情等等。
學生的“悟”,要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讓他們交流討論,合作探究,達成共識。
“辯”就是在學生個人“讀”和小組“悟”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匯報,辯論展示。“辯”不是吵架,是交流,是匯報。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重點指導學生在重點難點處、疑惑不解處、答案多樣處進行辯論。
在“辯”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表達能力和聆聽習慣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辯”而不亂,“辯”而有序,“辯”中有獲,才能靜待花開。
“評”就是各個小組交流匯報學習情況后,師生的總結評價。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學的評價,我們采取的操作程序是:教師根據學習小組的個數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設置一定的分值(每個學習小組相同),用表格的形式,根據各個小組的回答情況,采取多種方式評價,當場在黑板上公布,之后,由學科長做好登記,做到一月一清。
“評”首先是小組之間的評價,我們采取學分制,讓學生說出各個小組的得分和理由。其次是教師的評價,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小結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要總結學生的得失,要求學生整理完善課堂討論筆記。
總之,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信任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真正的學習還給學生。這種理念為提高“生本課堂”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論支撐。教無定法,但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