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二浩
(河南 鄭州 450000)
環境保護規劃是為了保障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和諧發展,而做出了一系列的計劃和安排。我國社會發展迅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基礎,為了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正視環境問題。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自然環境優劣的比拼,社會發展的目標是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只是改善物質生活,而沒有舒適、健康的自然環境,不等于社會的發展。當前,如何有效利用能源,同時避免環境污染,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城鎮發展建設需要遵循科學的環境保護規劃。人們要制定科學的規劃方案,同時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明確城鎮發展方向,其間需要合理對工業、農業等產業進行選址,按照區域功能進行地區劃分,使資源充分利用,并考慮污染源的產生、排放、治理和污染事件可波及的范圍等問題。只有對某一城鎮或者區域進行合理的環境保護規劃,才能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同時不斷改善自然環境,使其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以實現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
環境是人類發展和生存的基礎,它為人類的發展和生存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條件以及資源。但是由于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有效地利用清潔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是當前研究的重點,為了對城市中所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我國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制定并嚴格執行相應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準確且科學合理規劃相關的方案,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理論,嚴格的杜絕使用傳統的城市規劃給城市中帶來的環境破壞,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環境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必然會帶動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城鎮污水產生量也將不斷上升,兩者相互矛盾,給城鎮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目前,水污染問題主要有兩大成因。一是工業企業數量和工業制成品產量不斷增加,而水污染治理技術投入相對不足,企業產生的污水沒有得到充分處理而隨意排入自然水體中,造成環境污染。二是居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隨意傾倒污水,管理部門疏于管理,污水直接排放水體,造成地表和地下水體污染,影響自然環境。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城市出現霧霾天氣的概率增大、范圍變廣,不利于城市居民身體健康的保持。除了工業生產、電力等企業運行中的排污之外,城市居民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也一定程度的加劇了大氣污染,對城市大氣環境產生了較大負擔。同時,存在部分汽車制造企業在生產中并為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文件及行業要求進行汽車尾氣排放的控制,也導致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加重,需要實施強化處理與整治。
城市污水治理的有效實施,需要完善的污水治理制度和嚴格的監管制度來保障。在全國水污染防治制度的指導下,各地政府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污水治理制度和措施。在污水治理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不斷建立健全污水治理管理機制,對水資源的污染堅持嚴格的零容忍態度。要特別注重加強污水排放的監督管理力度,鼓勵各大企業采用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加大對隨意排放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污水的企業的處罰力度,而對于那些積極控制污染排放的企業予以獎勵。
在展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結合相應地區的現實情況、大氣污染程度完成。現階段,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完成:
1.煙塵與廢氣治理。在除塵器的支持下,對存在于空氣中的煙塵進行清除;使用化學物理處理方式完成廢氣的回收,提取其中可重復利用的物質,促使廢棄物向著可利用物質轉變。依托這樣的處理,能夠進一步提升資源的使用率,降低資源消耗的同時也達到控制大氣污染的效果。
2.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應當設定大氣管理標準要求,對于所有材料提前展開科學處理,避免在后續燃燒或使用過程中,產生危害空氣質量的物質。
3.城市綠化工作的加強。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利用植物的作用完成空氣中污染物的吸附,實現空氣有效凈化。通過這樣的方式,還可以達到降低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更好支持。
4.氣象變化規律的準確掌握。大氣具備的自我凈化的能力,在生物、化學與物理的共同作用下,大氣自我凈化能力增強,實現的污染物含量的降低。
有效對法制建設進行加強,可以遏制城市規劃之中的諸多生態問題。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法律體系時,應根據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和當地情況制定規章制度,彌補漏洞,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完善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工作要立足城市現有環境條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堅持預防、綜合防治、統籌兼顧的原則,防止一切影響生態環境均衡的情況發生。鼓勵公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參與環境決策、影響評價、執法監督等活動。堅持制度、清楚大眾參與方式方法、提高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城市環境保護體系建設、落實規劃。
綜上所述,是本文對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的探究,本文從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進行研究,找到了城市規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在我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在此基礎上進行城市化出的規劃和管理,作者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能夠在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走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