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苗 鄧秀芬 何標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企業用人要求不斷提高,高等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分析目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結合高職教育實際提出新媒體技術在高職教育中如何應用以及利用新媒體技術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有效對策。著力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達到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新時期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適應新媒體環境,思考工作的調整與改革。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就業是一種最新的就業模式為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帶來新挑戰。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熱點話題,就業崗位競爭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市場供需能力不足、就業困難等系列問題呈現明顯。經調研,對畢業生發放的3000 余份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63%的畢業生首選高薪職業就業,30.2%的畢業生選擇愿意從基層做起,0.32%的畢業生有意向創業。從以上數據顯示,大多數畢業生對就業定位不清晰,對就業期待值太高,部分畢業生面對變化莫測的就業形勢,仍守住從前的就業期望值不放。部分畢業生仍希望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高薪外資企業就業,不愿到私營、民營、個體等急需人才的企業就業,導致畢業生就業率下降的重要因素。畢業生就業觀念有待提高,出現眼高手低。
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不合理,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珠三角地區就業,我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單位地區,粵中地區占72.57%,粵西地區占12.72%,粵中地區占9.82%,粵北地區占2.65%,其他地區占2.24%。就統計數據來看,我校2019 屆畢業生就業單位所在的城市基本為省內城市,尤以珠三角經濟圈為主,其中就業人數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37.82%)、東莞(15.34)和深圳(12.50%),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就業市場廣闊,就業機會較多,且我校生源95%以上均為省內生源,學生們更青睞于在省內求職發展。省外就業人數為71人,占就業總人數的2.24%,總體情況與去年持平。
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即“技能實踐”要求較高,而商科類高職院校更是顯著。由于高職院校均為招生形勢多樣,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實踐能力特色未能在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得以凸顯,學校在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場地等力度,但學生和社會要求仍有差距學生。如我校調查有70.17%的2019 屆畢業生認為母校最需要加強培養的課程類型為“技能實踐課”,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專業技能實踐的培養,來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學校應注重加強建立校企合作力度,改變傳統的就業方式,結合線上線下為學生提供實踐就業機會。促進教學體系改革,為提高對口就業率,可考慮與相關企業進行訂單班合作模式,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知識加以實踐,實現新媒體下學生就業競爭力不斷提高。
高校應注重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先就業、后擇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將上級部門相關政策貫穿學生工作的全過程,面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校應通過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QQ、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畢業生基本信息和企業招聘信息,面對當前疫情,結合線上線下定期開展講座、宣講會和分享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了解就業渠道,高校應積極組織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以學促就”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飛快,高校應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學生應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加強和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大學生依靠在高等院校學習期間掌握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在如此激烈的職場中保持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提高就業競爭力。因此,高等院校大學生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力、創新思維,發揮自身特長等準確的定位,“活到老,學到老”,學生應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綜上所述,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高等院校應該積極的采取各種方法和途徑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大學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應有針對性的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認可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意識,鼓勵大學生積極到基層就業,到偏遠的西部地區、到農村、到基層、到艱苦、到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心理準備和理想信念。積極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解決學生就業難度,培養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遠大的職業理想,并鼓勵和督促學生向著職業目標和理想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