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肖晶
(遼寧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99)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是如何落實的問題,也就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切實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提升學生獲得感。志愿服務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以全新的模式提供了一條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張耀燦認為“志愿服務具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特征,有利于優化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實現育人效果。”思政教育本身根源于一定的社會現象和事實,是龐大的社會系統中的一項實踐活動。思政教育的眾多理論都從社會中概括總結出來,并最終用這些理論服務社會,推動社會良序運行。高校思政課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安排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到社區、工廠、鄉村等地引導學生無償地提供思想、道德、法制等服務的志愿活動,便是志愿服務與高校思政課的有效銜接。
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之一,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充分展現大學生的人才智力因素,對于深化思政課教學效果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大學生借助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平臺,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深入到社會開展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義務支教,環保行動,文藝演出,科普宣傳等服務活動,充分地將思政課的內容以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在校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普遍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擴大了思政課的受眾面,有效地深化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大學生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志愿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關注社會現狀,近距離地了解社情民意,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其為人民服務、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思想品質;同時大學生在參與服務的過程中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服務人民和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生會不斷地認清自我,豐富閱歷、增長才干,進而促進其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努力成長為時代新人。
志愿服務對于思政課建設具有著一定的意義,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其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積極地探索有效的途徑與方式優化志愿服務,進而推動其在思政教育中有效作用的充分發揮。
可以看到,盡管目前為止各大高校都在積極地探索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途徑,并且也在推廣志愿服務活動,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與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有著重要關系。志愿服務并不僅僅是獻愛心,提供幫助等,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知真善美,提升綜合能力。對此,各高校領導要有清醒的認識,從而提升對志愿服務的重視,避免單純重視就業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要加大志愿服務的課時保障和政策的傾斜力度,保障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而大學生則要端正好態度,認真對待志愿服務,明確其對于自身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積極地參與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來。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高校所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對于經費的需求會更加強烈,豐厚的資金支持是使其得以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但是在具體的志愿服務過程之中,經費往往不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難以滿足需要。因此,為確保志愿服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能充分地發揮有效作用,就需要學校及相關部門加大對志愿服務的經費投入,擴大經費來源,明確經費落實問題,建立相關的經費責任制度,為志愿服務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雖然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初衷是為了在實踐中提升道德修養,而非物質上的回報。但適當地給予學生相關的榮譽獎賞,則會激發出大學生強烈的自豪感,體會到奉獻社會的價值,從而將這種由內而發的自豪感化為自己堅實的行動力量。因此,在考評志愿服務效果時,可適當給予學生精神獎勵,激勵其自覺自發地投入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在參與中提升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進而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青年。
長期以來志愿服務的形式與內容較為單一,學生的積極性受到限制,未能很好地發揮志愿服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有效作用。各高校可以在傳統的幫困扶貧、三下鄉、社區援助等形式下,結合自身及所在市區的特點將志愿服務品牌化、長期化的同時,結合新時代特點與時事熱點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嶄新的活動平臺。例如,學校可以與當地建立志愿者服務站和基地,拓展黨團、校企志愿服務等項目,鼓勵大學生參與不同領域、形式、內容的志愿服務,充分調動廣泛參與的積極性。
發展和完善志愿服務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作用,是一項復雜而全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發揮出整個社會的合力作用,推動志愿服務與思政課的有效銜接,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