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智
(甘肅省廣河縣排子坪小學,甘肅 廣河 731300)
近幾年以來,隨著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農村偏遠地區的學校,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它們的辦學條件逐年得到了改善,尤其是硬件建設、配套設施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優化,為孩子們的上學創造了優質的育人環境,特別是農村道路建設和寄宿制學校的修建,徹底解決了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盡管如此,偏遠山區學生輟學的事情也會發生,我是一名農村老師,二十幾年來,情系教育、默默奉獻,也經歷了動員輟學生入學的工作,了解了輟學背后所發生的事情,通過多次的談話,不定期的家訪,也深入了解到了輟學背后的一些原因。綜合分析,導致學生輟學的因素很多很多,有來自家庭的原因、還有來自社會環境的、也有學生個人自身的原因,不同的學生,根據年齡、性別等因素,原因也不盡相同,以下就是幾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八年級學生馬學龍,男,在學校的表現比較好,但成績平平,能團結同學,性格比較活潑。2018 年11 月上旬,馬學龍決定不在上學,去北京飯館打工。通過幾次家訪,追其不上學的原因時,孩子的父親說:“現在啥消費都高,讀書有啥用,十幾年書讀下來花錢又多,將來也不包分配,找到工作工資也不高,還不如出去打工,早點賺錢,為家分憂呢!”這一觀點是典型的“讀書無用論”,這一思想在年齡越大的人身上越明顯,地域越偏僻的地方越明顯,環境越差的地方越明顯。農村偏遠地區的家長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一定層面上受到了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讀書用處不太大,或者讀書根本就沒用,顯然他們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就業的趨勢,就業的制度還不了解,認為上學就要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就要包分配,一句話,他們認為上學的目的就是拿到工作這一鐵飯碗。有這種思想和想法的農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就會消極的,片面的、甚至錯誤的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孩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沒有一定的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的能力,說白了他們還是不懂事的孩子,長期的灌輸和誤導,導致有些孩子在潛意識里接受了父母的這些觀點,慢慢開始厭學,逃學,甚至輟學。
案例二:學生楊占虎,男,在校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2019 年4 月中旬輟學,當時是九年級,輟學后跟朋友一起去福建打工。按照楊占虎同學當時成績,正常分析的話,將來考大學應該很有把握,但他還是選擇輟學。我在家訪中了解到,楊占虎是個懂事的孩子,在和他的交談中,他也知道憑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再加把油,將來考個大學是不難的,他認為將來大學畢業后,將要面臨殘酷的競爭上崗,拼命的投簡歷找工作,高手如云的待崗人員中,競爭激烈,如果找不到工作,還得走打工這條路,反正是打工,不如現在就退學去打工。幾年下來,不但省了上學的錢,還能多多少少打工掙點錢,他似乎對現實社會理解的很深刻。像楊占虎這樣的學生,輟學的動機比較明顯,就是早掙錢,一旦輟學就會急急忙忙的流入到打工的洪流之中,前幾年農村開始流行打工熱,這幾年也不例外,去發達地區或者沿海城市打工的人數逐年增多,特別是南方的一些電子廠,鞋廠,還有一些微小的私人企業,他們把打工的學歷門檻設定為初中,年齡門檻設定為50 歲以下,造成很多農村的學生和家長好像把初中看成是打工的一個標準。人為只要拿到初中的畢業證書就可以出去闖了,可以去掙錢了,打工創業沒有錯,錯的是你正處于求知上學的時間卻選擇了打工,多么慘痛的教訓,面對抱有這種思想的群體,我們應該加強教育,舉一反三,從案例分析入手,從正反等多元的角度分析講解知識的重要性,不要因為打工能掙錢而放棄學業,用正能量的力量,從內心深處改變他們的看法,讓他們從心底里明白知識的重要性,也要讓他們徹徹底底的明白,今天你輟學了,那么明天的貧困戶一定就是你,切切實際的從心底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欲望,調動想要求知的欲望。
上面兩個案例,是當前農村偏遠山區輟學生中比較典型的例子,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上述反映了學生輟學的幾種現象和原因,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家庭和個人的因素,導致孩子輟學的原因還有很多,因人而異。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就是來自學校的因素,學校不光是給孩子傳授文化知識的地方,還是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培養孩子綜合素質,培養孩子做人上人的主營地,作為學校,我們不光要把書教好,更重要的是要把人育好。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差異,因人施教。發現個體的差異和閃光點,培養特長,分層施教,不要按照條條框框,生搬硬套,不要讓學生不愿意干的事情埋沒了自身的優點,不要強迫水里的魚去爬樹,這樣會消磨孩子的意志力,違背孩子的意愿,反而會適得其反。其次,學校還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不能死死的盯住課本不放,想辦法要把學生的興趣愛好,還有眼球和大腦帶到課本之外,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放飛學生的夢想。還要想方設法的把學生的心收到學校里面,根據他們的渴求和張揚的個性開展相關的活動,根據不同的群體需求開設校本課程,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發展。這樣才能防治農村學生的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