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曼
(成都市田家炳中學,四川 成都 610061)
引言:高中階段對于青少年來說,不但是學習的黃金階段,更是成長的黃金階段。在教育界提出核心素養理念之后,高中各門學科皆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教學宗旨。其中,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也緊跟教學事業發展的腳步,對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加大重視。自此,物理課堂教學將在教授學生物理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物理發散思維,繼而學會利用物理思維思考并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教育界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的根本意義,在于迎合現階段社會所需的綜合性人才、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素質能力培養。教育界在此之前提出過“雙基”和“三維目標”理念,將教學重點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轉化,而后,又以“全面發展”取代前者。這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在以往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做出的升級,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各方面來講,對學科的教育方案要求更高。
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科學思維,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在接受物理課程教學的同時,逐步構建物理學科學思維,自發性對事物本質屬性以及內在規律等方面能夠主動探究發現,并學會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利用物理思維解決身邊的問題。
高中物理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常常會涉及到實驗教學。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教師應該對實驗教學加以重視,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推導相關公式及定理,鼓勵學生在探索與發現的同時收獲滿足感與成就感。此外,學生對于實驗過程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繼而加深其對物理知識的記憶,保障物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實驗課程將為物理學科增加趣味性,并能夠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師在講述物理基本原理時,可以在課程開始時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實驗,然后通過對實驗過程的演示,引導學生總結出物理規律,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和實驗探究精神,繼而建立科學思維。
高中物理教師在授課時,應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找出生活中關于物理學知識的案例,為學生進行原理講述。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物理學只是來源于生活、并服務生活的。生活中的實踐案例將會使物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更近,讓課程中抽象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具象化的、生活化的,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
比如教師在教授“光的反射與折射”知識時,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見的實際例子對知識進行詳述。然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尋找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生活案例,并在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果學生對概念知識理解得不夠具象,教師可以主動向學生展示盛水的圓形魚缸、放大鏡、近視鏡等物體,為學生做進一步的講解和演示。尋找生活案例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生活、樂于發現規律的好習慣。
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樣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枯燥的知識產生反感。教師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喚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拋出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向學生們提問,然后為學生分組,鼓勵學生分組對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將會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獲得物理知識,而分組討論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啟發,逐漸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高中物理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安排學生分組設計物理規律的驗證方式,設計好之后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如果該小組演示的實驗內容與本課所學的物理規律相契合,則說明該小組成員對課程內容已經掌握,如果實驗內容與課程內容規律相偏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找出實驗的問題所在,并及時糾正錯誤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啟發學生將所學運用于實驗之中,更加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思索和探究的樂趣,從而在學習中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繼而增強高中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培養終身學習意識和物理學科的科學思維。
物理學科的發展歷史悠久,幾乎每一位知名的科學家都有堅韌嚴謹的精神品質。對于高中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培養,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普及科學家的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對物理科學態度與責任加深了解。這需要教師在課前多做收集,從書籍或網絡中摘錄物理小故事,結合課堂內容向學生講述,鼓勵學生以科學家作為榜樣,繼承堅韌、嚴謹的科學精神品質,投身于物理知識的學習之中。在講述科學家故事時,高中物理教師要盡量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不能語調平平,否則無法調動學生聆聽故事的積極性、實現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教學目的。
結論: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教會學生物理學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物理學的科學發散思維,讓學生多多觀察生活,探索奇妙的物理學規律,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高中物理教師要將教學重點從解題步驟轉移到解題思路上來,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物理思維、學會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促使學生將科學思維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