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1121)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帶給人們不同層面的影響,主要呈現出以個人信息為主體的特點。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存在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這也能有效提升信息傳播范圍,并能保證具備非常快的信息傳播速度。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幫助,新媒體技術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其給傳統媒體媒體帶了巨大沖擊力。相比新媒體信息,傳統媒體新聞報道應認識到自身的優勢所在,其主要表現在傳統媒體新聞的公信力則是新媒體信息所無法比擬的。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單一的新聞采編模式逐漸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這影響了新媒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比方說,在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中,通常是在新聞事件出現之后工作人員才到現場進行采訪,然后進行報道。
現階段,我國一部分新聞采編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缺乏過硬的專業能力,面對新聞素材無法進行高質量的篩選,這一方面造成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也無法形成預期的輿論效應。除此之外,當前一些新聞采編人員存在工作積極性不高和責任心不強的問題,在對新聞事件進行采訪和報道的過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態,嚴重影響了新聞質量的提升。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量急劇膨脹。越是在信息量巨大的情況下,越需要做好信息的歸納和篩選。作為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在海量的信息量中挖掘出有價值、有深度的新聞信息,通過高水平的新聞策劃來將新聞信息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然而,從新聞采編工作現狀來看,部分新聞采編人員仍然存在思維模式陳舊、策劃水平不高等問題,一是無法精準、高效地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二是無法采用有效的策劃方式來體現新聞信息的價值。
新聞工作者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是現階段新聞行業發展過程中以及新聞采編培訓過程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新聞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所以說,如果不能夠盡快增強新聞記者的責任感,就無法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保障。從新聞行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一部分記者在新聞采編階段并沒有依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對新聞信息進行判別,而是僅僅依靠主觀意識來獲取和使用新聞信息,導致一些新聞報道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嚴重影響新聞媒體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這對于新聞行業今后的發展極為不利。
當前,身處錯綜復雜的國內外輿論環境,面對深刻變動的媒體格局,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意義重大。傳統媒體人要始終堅持黨性原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啟明星,堅定立場、凝神聚氣,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工作實踐中,傳播黨的政策主張,反映群眾心聲,進一步開創新聞輿論工作新局面。黨與人民群眾是魚與水、血與肉的關系,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工作實踐中,新聞輿論工作者一方面要堅持黨性原則,另一方面還要站穩群眾立場,以新聞輿論工作為紐帶,搭建工作平臺,傳播方針政策,反映突出問題、凝聚精神力量,做好黨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
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全面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的整體能力。面對種類紛雜的海量信息,采編人員要了解目標受眾最感興趣的信息類型和信息內容。在信息即時性的要求下,對工作效率也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采編人員除了必須具備熟練的寫作技巧和敏銳的洞察力之外,還必須確保新聞信息的可靠性。傳統媒體新聞的真實性不會改變。采編人員只能在確保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對新聞進行深度處理。采編人員需要具備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新聞敏感性是專業新聞工作者必備條件之一,使采編人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并快速準確地預判新聞事件的走向。采編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可以根據新聞事件發展趨向及時調整采訪預案和策劃方案。采編人員要保證自己能夠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從多種角度向受眾復原新聞事件,從而提高新聞的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時代信息的迅速傳播,人們可以快速了解新聞事件的變化,而傳統新聞在及時性上不及新媒體,因此,傳統媒體采編人員應更加重視對社會熱點新聞的深度分析,深入挖掘新聞事實。
在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新聞行業競爭愈加激烈。如果傳統媒體想要實現長期發展,就要改革創新,從工作全局出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準有力。傳統媒體人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采編業務能力,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主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