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佟
(德惠市郭家鎮向陽中學,吉林 長春 130300)
引言:所謂家國情懷,就是個體產生的對國家的具體情感。個體產生強烈的家國情懷,有利于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初中歷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而通過對部分初中歷史教學案例調查研究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并不能合理應用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本文的最主要研究目的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素質教育理念得到普及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通過學習初中歷史知識產生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愛國思想。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改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在這一基礎上培養出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1]。在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具備較強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前提下,我國未來的發展潛力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針對部分初中歷史教學案例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未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歷史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講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只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從如何在考試中解決相關問題這一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解讀,而并未利用教材內容中關于大唐盛世的描述引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在這一問題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綜合效果就無法得到進一步改善。
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自身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而這一問題的具體表現就是教師將教學目標設置為提升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成績。在這一目標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會從家國情懷角度對教學內容加以解讀。而在教學理念未能得到升級和創新的前提下,初中歷史教師就無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因而導致初中歷史教學無法在改善學生道德素養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2]。
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當前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具體來說,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部分初中歷史教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就是傳統的講授法,而并未有效應用情境教學法等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在這一問題的影響下,即便教師意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這一方面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也相對有限[3]。此外,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教師并未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設計教學內容,這也是導致初中歷史教學中難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問題之一。
為了能夠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歷史文化元素。例如,在講授《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生動的語言對革命先烈投身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的英雄事跡進行描述,讓學生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合理引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改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對和家國情懷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重點描述。只有如此,才能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同時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傳統的教學理念將提升學生的文化學習成績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并在這一基礎上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目的進行教學活動。而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必須轉變這一教學理念。具體來說,就是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國情懷作為初中歷史的主要教學目標,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提升學生對背景、人物、事件、意義等歷史基礎因素的了解,從而促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不斷強化。
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需要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保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來說,創新教學方法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在導課過程中利用歷史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作為素材,進而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同時,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等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4]。例如,在講授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教學內容時,組織學生參與以“儒家文化是否過時”為主題的辯論會,從而讓學生全面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和積極作用。
結論: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初中歷史的重要教學目標。在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在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提升其道德素質。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過程中,需要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這一基礎上,還需要合理利用教學中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才能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成為愛國、愛黨、愛家的新時代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