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自強
(常熟理工學院 商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中央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 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村民自治,推進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蘇州市在農村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到2022 年基本形成家風良好、民風淳樸、鄉村傳統文化和都市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鄉風文明新氣象。
近年來,蘇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事業迅猛向前。截止2020 年3 月,全市累計培育建設省、市級特色精品村76 個、特色康居村2050 個、特色康居示范區37 個,“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愿景正在蘇州大地展現出生動的現實模樣。物質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提高的同時,鄉風文明狀況也得到很快提升,農村社區治理結構更加合理,村民議事規程更加完善,農村自身發展和服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成果顯現,農村社會矛盾快速下降,各類志愿服務項目和崗位迅速增多。通過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創建等活動,遵守公德、愛護環境、鄰里和睦,尊老愛幼、誠信友善成為農村新風尚,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成了很多老百姓心中所想。社會文藝團體送文化下鄉活動和村級自組特色民俗藝術團隊開展的節慶活動豐富了村民業余文化生活,繁榮了農村文化。通過調查還發現,蘇州鄉風文明建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農村基層組織生態觀念仍需提升、村民道德文明規范仍需強化、農村文化活動仍相對缺乏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實踐中加以解決和完善。
蘇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走在全國前列,鄉風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果,為全國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但對照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新要求,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作用極為重要。蘇州還存在農村組織治理能力相對較弱,組織引領發展不平衡,人員素質意識亟待提高等突出問題。
一是基層組織治理能力亟待提高。治理能力是執政水平的體現,蘇州地處長三角發達地區,城鄉融合程度高,城鄉發展一體化已是蘇州工作的特色與品牌。蘇州基層村級組織工作量大紛雜,人員工作強度大,各種關系復雜,還承擔著改革探索的重任,不少農村基層組織治理能力跟不上上級工作的要求,人員積極性不強,調動農民參與能力不足,不能將工作要求與農民需求緊密結合。
二是組織引領發展不平衡。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進性發揮有待提升。黨員是農村建設發展的骨干力量,但目前蘇州農村基層黨員數量占比不高,年輕黨員更少,黨員先進性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仍需提升。
三是農村基層組織人才缺乏。在農村,有治理能力和經營能力的人才非常缺乏,年輕工作人員到了農村由于各種原因能堅持留下來的很少。近年來組織機關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等,也無法根本改變農村基層組織人才不足的問題。
調查發現,蘇州地區以城帶鄉、城鄉聯動程度深,城市文明輻射鄉村文明比較明顯,但傳統小農意識和價值取向還很深刻,受市場經濟消極因素影響,部分村民集體觀念逐步弱化,法制觀念提升不快,道德文明水平有待提高。偷偷占用集體資源、阻擾建設公共設施、衛生陋習、封建迷信活動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很多村民的文明意識與禮儀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附注行動,部分村民共建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經過實地走訪以及考察發現,蘇州地區以城帶鄉、城鄉聯動程度深,城市文明輻射鄉村文明比較明顯。但部分村民的道德意識、法制觀念還是很薄弱。偷偷占用集體資源、阻擾建設公共設施、衛生陋習、封建迷信觀念、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蘇州地區絕大多數鄉村都建設了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文體活動室、例如農家書屋、文化小廣場等,但缺乏專門的組織人員,文化活動開展比較少。受限于場地設備等因素,很多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很難下到農村,農民受到感染熏陶的機會更少。農村長期缺乏文化人才儲備,形成了農村文化活動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的局面,影響了村民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蘇州地區農村教育衛生條件逐步完善,但社會公共資源供給仍然不足。農村地區看病難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專業醫療人才仍然很少。受人口老齡化影響,農村養老問題逐漸凸顯,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建設需要加快。農村教育的硬件改善有目共睹,但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重點在師資、教輔手段、教育材料等方面下功夫。
常北社區位于張家港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東北部,面積有5.2 平方公里,社區設有20 個居民小組,總戶數1034 戶,戶籍人口2900 余人。黨總支下轄5 個黨支部,有黨員116 名。
近年來,常北社區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村民共建共識意識空前高漲,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區先后獲得“江蘇省生態村”、“蘇州市十佳最美鄉村”、“蘇州市文明社區”等榮譽。常北社區的具體做法,對其它地區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1.黨建引領是核心
常北社區發生的巨變絕不是偶然的,是基層黨組織堅強領導的結果。社區黨總支以集黨史、村史為一體的黨建廣場為基地,定期組織黨員開展學習教育,黨員隊伍凝聚力、戰斗力強,在村莊治理、環境改善、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中,黨員先鋒作用發揮充分。社區推行“黨員認領責任區域”制度,通過黨員志愿者認領責任區域,深入探索實施“融入式”黨建、推行“”紅+綠”黨建工作法效果明顯。在常北社區組織開展的“扮靚美麗新常北,黨員先鋒在行動”活動中,常北社區黨員干部和群眾一起積極行動,將廢舊的椽子釘制成一個個美麗的花箱來扮靚美麗家園。
2.機制建設是保障
常北社區建立獎懲機制,完善雙向監督制度,健全工作評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持續督促黨員干部完成鄉風文明建設各項任務。常北社區建立黨員文明創建“督導員”制度,統籌開展“周末義務”勞動和環境整治“隨手拍”,曝光“頑疾”,常態化實施文明創建督導。支部書記帶領黨員進行環境整改、垃圾分類入戶宣傳,檢查居民家前屋后、垃圾分類情況,現場整改,對獲評“蘇州市美麗庭院示范戶”進行復審、掛牌。
3.環境建設為基礎
常北社區大力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變化巨大。全域施行垃圾分類,創新推出了收運員“專人專桶”、督導員“早查晚督”、評比“示范組、戶”、設立“紅黑榜”等舉措,村民垃圾分類知曉率95%以上,正確率90%以上。在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中,動員全體村民主動扮靚美麗庭院,充分利用刻舊材料變廢為寶,裝扮村莊庭院,提升了居民素質。
4.文化活動引風尚
常北社區推行“黨員帶頭+鄉賢示范+群眾接力”工作法,大力開展文化建設,建設了年代記憶村莊、膳食文化、運動文化、心理文化、知青文化五大主題公園,打造了稻田藝術畫、3D 墻繪藝術、特色菜園、稻麥長廊、綠化景觀等美麗風景線,讓新時代鄉村文化更顯特色。村民攜手花了數天時用木片制作而成的鄉風文明樹,成為村口顯著的標志,鄰里和諧、誠實守信、敬老愛幼等好風尚成了集體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