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紅英小學,廣東 廣州 510507)
教育興國是我國從一直以來追求的真理,教育的改革對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將素質教育帶進小學課堂,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方面的能力。十三五時期對于該發展理念進行了升級和完善,我國開始放眼于未來將教育發展的趨勢與世界相貼合。于是,“互聯網+”的新模式就應運而生了。其中,小學數學學科對于“互聯網+”的模式應用最為普遍。數學學習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十分的抽象,互聯網可以幫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整合更廣闊的資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概念。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起始期,也是轉折期。當素質教育的概念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導方向,小學就成了最重要的試點。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界定還十分的模糊,思維還處于閉塞狀態,思考的能力也有待提升。針對這些特點,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就顯得格外準確,以培養學生的三觀為主,兼顧對思維開拓和對思考能力的啟蒙。一旦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得心應手了。小學開設數學學科是有一定意義的,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靈活的學科,學習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和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數學學科不僅僅具有理論性,還具備實踐性,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大多數能與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除此之外,我國還將小學數學作為了應試的重要部分,并開展了一系列與學科相關的拓展教學。
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開展的范圍拓寬至全國,互聯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不僅成為了改革的聚焦點,還得到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可,事實上,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推廣這種創新模式時,卻沒有得到絕大數不發達地區小學的重視。一些小學并沒有將“互聯網+”教育模式放在發展的戰略位置,在宣傳和推廣方面也只是做了敷衍了事,呈現出形式主義。缺乏結合實際的經驗,互聯網與小學教學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部分不發達地區的發展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這樣一來,學生成長過程中素質教育出現了缺位的現象,嚴重阻礙了教育改革的全方位推廣。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老師對于“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認識很片面,他們故步自封,堅守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應試才是檢驗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在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的小學數學教育中,老師堅持在黑板上寫下密密麻麻的板書,督促學生按部就班地掌握理論知識并加以練習,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忽視了全面發展的意義。互聯網能夠借助其廣闊的資源,將課本上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和公式轉化為易于小學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如果不改變這些教師對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認知誤區,欠發達地區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之路就會舉步維艱。
互聯網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模式有諸多的優勢,但發揮這些優勢還需要依賴于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雖然近幾年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一直在穩步推進,但是由于之前發展程度的參差不齊,各區域間的創新程度與教育改革推進程度均存在巨大差距。對于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的小學而言,硬件和軟件資源嚴重不足,從而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體驗“互聯網+”課堂的權利。近七成以上欠發達地區的小學都沒有配置專門的“互聯網+”教室,有的甚至不能保證每一間普通教室里都有多媒體設備。這樣的現實背景,致使“互聯網+”在欠發達地區小學教學中無法得到正常的推廣,這也是大部分地域小學數學課堂延續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以老師單方向的傳授為主幾乎已經成了這些地域小學數學教學的常態。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模式會禁錮學生的數學思維,違背學科的初衷。
縱觀“互聯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形式的多樣性。小學數學的實踐性特點較為顯著,大多數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老師都需要以有效情境的方法呈現出來,一方面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互聯網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價值。有效問題創設情境的原則在于既不脫離課本內容,又不局限于課本內容。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疫情期間老師在講解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章《認識更大的數》時,可以提前在互聯網教學平臺中安排一個有趣的數學小游戲。首先在視頻課堂上為學生劃分小組,每一個小組都分別在平板電腦的教學平臺上選擇一個情境。有的小組選擇銀行取錢的場景,有的小組選擇陪媽媽去奢侈品店買衣服的場景,還有的小組會選擇各國爭論國家領土的情境。學生們可以進入各自小組選擇的情境中完成老師預設的問題任務,在最短時間內以最高正確率完成的小組會被評選為“最優秀小組”給予電子獎狀獎勵。這些情景游戲都十分的有趣,但又沒有脫離書中的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還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互聯網+”教育模式成功克服了距離間隔,實現了隨時隨地教學。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既抓住了小學生的興趣所在,又成為了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教學預案。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一些難點,傳統的教學模式致使不少學生喪失了學習信心。“互聯網+”教學模式恰恰能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后感受到數學思維的魅力所在。以分數教學為例,“份數”被諸多小學數學老師作為分數教學的切入點,實際上它也是分數的一層意義。老師在課堂中教學中提出問題“花花有3 根香蕉和6 個橘子,他要分別拿出給琳琳,請問琳琳分得多少根香蕉和多少個橘子?”。假設一個整體中包含3 根香蕉,那么這個整體的就是表示為一根香蕉,并非根香蕉。想要理解整體的是一根香蕉并不難,重點是把握一根香蕉和三根香蕉之間存在的聯系,橘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此時老師可以在多媒體面板上呈現3 個香蕉和六個橘子,請學生上臺在觸摸屏上進行劃分,由下面的學生評判正誤。這樣一來,學生在體驗分割的過程中自然就會領悟到分數的含義,比老師長篇大論的描述效率會更高。
總的來說,“互聯網+”時代為小學數學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需要老師從自身出發,學會接納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并不斷地加深認識。其次老師將該教學模式帶入課堂,并采取合適的方法結合書本內容進行呈現。最后,小學數學教師更要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并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盡可能發揮“互聯網+”教學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