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彤,金存鑫,王 健
(吉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吉林 長春 13003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發展下,對礦產資源需求度不斷增加,但是我國多數的礦山地質環境由于不合理開采變得越來越差,地表植被、土壤資源和含水層受到嚴重破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質災害發生了幾率。一旦出現礦山地質災害,將會對礦山生產和周邊人們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引起一系列聯鎖反應,額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將會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惡化。故此,應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在此基礎上加強綜合治理,選擇合理措施落實到實處。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重點內容是有效管理礦山環境,強化外部環境的保護力度。以項目建設規劃對外部環境的影響綜合評估和預測,確定最佳的環境保護方法,最大程度上規避外部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無論是環境協調保護,還是經濟發展,都應在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全面評估基礎上,綜合治理解決環境問題[1]。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是了解礦山地質環境實際情況,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危害,制定有效的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方法,避免環境惡化,實現邊開采、邊治理的目的。
在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中,土地資源作為影響評估的重要內容。在礦山開采中,不可避免破壞地表植被,以露天開采方式為主,需要占據大量的土地資源進行挖掘,同時還有部分土地資源需要用于員工生活、企業辦公、道路開辟、設備占用和礦產堆積等。由于露天開采環境特性,可能對土地資源帶來嚴重破壞,出現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活辦公區域由于占用土地面積較小,所以對礦山地質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最小的[2]。
礦產資源開采期間,為了獲取礦產資源通常需要破壞礦山山體結構,致使有機土壤流失,并產生大量的粉塵污染周邊環境,尤其是礦區內和附近的植物生長環境被破壞,導致植物死亡。而開采礦產資源的企業,主要目的是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很少去關注自然植被是否被破壞,自然很少去改善植被環境,伴隨礦山開采進程逐步加快,礦山植物資源也將遭受更加嚴重的破壞。
一般情況下,礦山的地質環境較好,但是開采活動的不斷深化,將會破壞礦山原本地質地貌,尤其是資源加工區域會產生很多粉塵顆粒,受到風向流通對周邊的環境產生污染,破壞植被景觀,巖土裸露,不利于生態系統平衡[3]。
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很多環節均需要用到水資源,如,噴灑道路、濕式鑿巖等環節。在水資源加工利用中,多數資源會自然蒸發,所以很少會產生工業廢水。對于員工生活區域和辦公區域,可能產生一定生活污水,但是污水產量較少。但是,如果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可能污染地表徑流。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因素評估中,需要遵循相應評估原則和分級標準,具體包括礦山生態環境、評估預測、危害對象和地質環境受危害程度等,持續完善評估原則和分級標準,保證后續的影響評估精準可靠。
評估區域劃分中,充分考量礦山具體情況和影響因素治理方案,對影響區域合理劃分。對于影響大的區域,會破壞土地資源,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導致采礦區結構穩定性變差[4]。這就需要在礦山開采中,做好環境保護。
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綜合治理中,要確定具體的治理目標,充分契合開采區域實際情況,邊開采、邊治理,對施工區域閑置的場地綠化處理,增加植被覆蓋面積,加強礦山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控制處理,為礦山開采環境質量提供堅實保障。在完成礦產開采活動后,保障礦山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恢復治理礦山環境后,保證自然景觀美觀,外部形象整潔,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5]。
(1)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在礦山開采期間,由于土地資源占用量較大,需要加強保護和管理,開采區域土地面積不允許隨意擴大,規避由于管理人員忽視土地資源管理重要性造成大面積破壞。礦產開采區域,需要明確機械設備放置區域、廢物對其場地、辦公區域、生活區域和礦產資源堆放場地,通過合理安排生產工序,控制坡腳不超過40°[6]。礦山開采中要綜合分析礦山表層砂土石料的用途,在開采活動結束后,重復在礦山山體表面鋪設,改善生態環境。
(2)加強礦山植被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應考量礦山植被保護重要性,礦山開采同時,不應破壞山體植被,規避植被破壞面積擴大化。如果植被影響礦山開采活動開展,可以將植物移栽到其他區域,在開采活動結束后將植物移栽回被破壞區域,對于破壞嚴重的植被,可以在市場上購置新的植被來播種,拓寬植被覆蓋面積,避免區域水土流失問題持續惡化,保護礦山生態環境[7]。
(3)加強水資源保護。由于礦山開采多是在露天環境下進行,受到雨水沖刷會增加廢水量,廢水中有大量的懸浮物,會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污染。對于此類問題,可以通過礦山周邊區域修建截水溝,更加及時、高效的將雨水排出該區域,確保礦山水流暢通[8]。
礦產資源開采要遵循開采計劃進行,確定最佳的山坡角度,實現礦產資源的高效開采。針對礦山開采中可能誘發的泥石流、滑坡和山體坍塌等地質災害,加強全過程監控,避免作業期間誘發嚴重的自然災害。
(1)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是后續綜合治理方案編制的首要前提,獲取準確監測數據后,指導或許工作規范展開。基于GPS和全站儀對礦山地質環境全面監測,設置基準來監測,包含斜坡變形內容,每周一次,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監測礦山開采導致的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問題,通過企業自行監測,或是聘請第三方監測機構負責此項工作,監測方法有全站儀極地坐標測量、全球定位系統測量與人工現場測量等方法,加深破壞速率、面積認知,評估生態恢復治理面積,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2)加強礦山廢棄物治理。礦山廢棄物治理,重點內容包括開發荒地、礦山、廢石、廢渣,對礦山地質環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由于礦產資源浪費,可能與周圍土壤、水資源混合,改變原始地形地貌,破壞水文環境。重金屬廢物受到雨水沖刷,可能存在重金屬沉淀情況,對周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水資源受到重金屬污染,造成資源浪費。加強礦山廢棄物管理,合理配置沙子、矸石材料回填。通過此種方式,滿足礦井回填需要同時,避免不必要資源浪費情況出現,逐步恢復礦山地質環境,提升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有效性。
(3)加強礦山地質災害治理。以往的礦山開采中,礦坑回填不及時,一定程度上增加地質災害發生幾率。礦山地質災害有突變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由于礦山開采會破壞巖層結構受力平衡,加之后期開采產生的礦渣隨意堆放,導致邊坡穩定性下降,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影響可能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污染水資源,破壞地表植被。對此,預測分析可能產生的礦山地質災害,制定切實可行治理措施,加強污水治理力度,經過充分處理后排出。礦山增加植被覆蓋面積,規避地表水滲漏和采空區上部塌陷,減少地質災害事故發生幾率,規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是后續綜合治理方案編制的主要依據,需要全面考量多種因素,在獲取可靠的評估結果基礎上,充分掌握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危害,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法,規避地質災害發生,創建良性循環的礦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