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婷
(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湖北 武漢 430030)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疾病,近些年該病的發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由于心臟大動脈出現收縮,閉塞的大動脈無法正常供血,進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的狀況[1-2]。目前介入手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式,但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因此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較大,患者術后仍需加強護理,保證其生命安全[3]。鑒于此,本文現將全局式護理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現將方法、結果進行總結,相愛內容如下。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80例),按照抽簽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范疇48~59歲,年齡均值(53.62±1.54)歲,觀察組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范疇47~60歲,年齡均值(53.67±1.45)歲,按照統計學概念分析,兩組數據呈正態分布,可行比對,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則運用全局式護理,詳細內容為:(1)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依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通過口頭詢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不解之處,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觀察、溝通等多種方式,分析患者現階段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依據情況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3)并發癥護理: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術側制動24h,并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有無灼熱感、疼痛感等,進一步進行包扎。(4)飲食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準備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告知其多吃瓜果蔬菜,戒煙、戒酒。
(1)采用簡易生活質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生活質量[4],患者得分越高就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2)統計兩組患者出現并發癥出現例數,包括出血、血腫、心率失常及迷走反射,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公式為(出血、血腫、心率失常及迷走反射)/總例數。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實施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為(45.96±1.54)、(45.68±1.42),t=0.845、P=0.400。觀察組在實施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為(56.28±1.54)、(66.94±1.48),t=31.565、P=0.000。在實施護理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施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體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出血1例、血腫2例、心率失常2例、迷走反射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出血1例、血腫0例、心率失常1例、迷走反射1例,不良反應發生發生率為7.50%,x2=4.571、P=0.03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屬于慢性疾病,而介入治療能夠重建冠心病血液循環,使心臟狹窄及閉塞的大動脈恢復通暢,該術式具有手術時間段、創傷小、安全性高等諸多優勢,但部分患者因年齡較大,術后恢復差,甚至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手術效果,因此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5-6]。
本文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來說,避免并發癥的出現,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全局護理是近些年新出的一種護理模式,而此類患者因飽受疾病的折磨,因極易出現多種不良情緒,而通過心理護理,則能夠消除患者內心不良情緒,幫助其建立面對疾病的健康心態,并實施健康宣教,使其患者了解配合治療的意義,提升治療依從率。并重點加強并發癥護理,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總而言之,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運用全局式護理,能夠提升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應用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