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林,婁為清,劉 靜
(重慶市江北區海爾路康心醫院心血管外科,重慶 400021)
在心血管外科的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者多為心臟手術后返回的患者,基于病情需要會置留貨建立多種管道[1]。但基于患者處在意識不清或焦慮狀態,導致管道堵塞或脫離的風險較高[2]。為此,認為加強對此類患者的管道管理對于患者安全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而本次研究借助于對比調查的方法,探究了PDCA循環管理法在科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抽取出收治在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50例做對比調查,其中25例采用常規管道安全管理法納入到對照組,另外25例在此基礎上加用PDCA循環管理法納入到觀察組。對照組:男17例,女8例,年齡39歲~71歲,平均年齡(50.28±3.15)歲。觀察組:男16例,女9例,年齡38歲~71歲,平均年齡(50.07±3.07)歲。同時選擇不同組別對應護理人員分別25例為觀察對象。經統計學分析證實不同組別之間患者并未呈現出明顯差異,可做對比調查。
對照組:組內患者實施科室常規管道安全管理法,患者在手術后轉入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與手術護送人員做好交接工作,依據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室設計的管道管理與維護管理流程實施管理。
觀察組:組內患者于對照組基礎上加用PDCA循環法來優化科室多管道安全管理工作。
①組織培訓活動對護理人員進行PDCA流程講解,同時進行考核。
②PDCA體系運轉基礎方式為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工作程序實施管理循環。
③將管道安全管理分為低中高三級別管理。結合分級結果對高危患者管道安全管理間隔2h觀察與評估一次,中危管道患者安全管理間隔4h觀察與評估1次,低危患者每班觀察與評估1次。
④經由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長期對PDCA循環法提升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執行情況與質量檢查,督促PDCA循環法在多管道安全中的運行狀況。
⑤護士長在檢查工作期間及時識別潛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內容與策略,進入到下一個循環,將經驗傳遞到下一輪實現持續改進。
對患者管道不良事件發生率與護理人員相關安全管理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觀察。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現管道不良事件,而觀察組中有3例患者分別出現管道移位與堵塞以及受壓情況,對照組中則有9例患者分別出現管道固定不良與脫出以及移位等情況,不同組別患者之間管道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在實踐中不同組別護理人員的綜合水平也呈現出一定差異,觀察組對于導管放置目的與安全隱患以及評估等技能的掌握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同組別護理人員管道安全知識掌握情況存在顯著差異(P<0.05)。
心臟手術的風險較大,開胸手術具有較大創傷,為患者留置的管道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3]。加之部分患者處在意識不清狀態,容易出現脫管與堵塞或擠壓等情況,進而威脅到患者安全。為此,有關學者提出,加強對患者的管道安全管理對于臨床療效具有一定影響[4]。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出,兩組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現管道不良事件,而觀察組中有3例患者分別出現管道移位與堵塞以及受壓情況,對照組中則有9例患者分別出現管道固定不良與脫出以及移位等情況,不同組別患者之間管道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存在顯著差異。以上結果證實了,經由PDCA循環管理法的應用,極大的降低了患者各種導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另外,觀察組對于導管放置目的與安全隱患以及評估等技能的掌握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經由PDCA循環法的應用還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行心臟手術等患者在術后會進入到重癥監護室,在此期間患者置入多種導管,對于導管的安全管理至關重要。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將PDCA循環管理法應用到科室護理工作中,對于改進護理人員綜合能力以及加強患者安全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