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利,宋寶美,寧 亮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 廣州 510060)
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PEG)是指在內鏡引導下經腹部皮膚穿刺進入胃并放置造瘺管,為吞咽困難或吞咽功能喪失但胃腸功能正常的患者提供了一種長期腸內營養的新途徑[1]。隨著臨床應用病例的增多,術后瘺口感染并發癥的問題日益突顯,同時有研究和實踐表明并發癥的發生與日常的相關護理密切相關,正確、規范、有預見性的護理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2]并獲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肯定評價。基于此,本文將全程教育模式引入我科胃造瘺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對其應用效果開展對比研究,目前已獲得了滿意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09月在我科準備接受同期放化療前行胃造瘺術的食管癌患者共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為沒有計劃性的不定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且及時解答患者的各項問題。
1.2.2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1.2.2.1 成立全程健康教育小組 由營養專科護士1名及初級護理師4名組成,所有小組成員均需進行系統專業的胃造瘺相關知識培訓后方可上崗。
1.2.2.2 實施全程健康教育
(1)胃造瘺術前護理:①囑患者術前10小時禁食,8小時禁飲;②告知患者和家屬留置胃造瘺對于腫瘤治療的重要性;③實施心理護理,主動、耐心地為患者講解手術流程,告知手術的安全性。
(2)胃造瘺術后護理:①告知患者術后當天禁食禁飲,按醫囑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及預防感染治療;②麻醉藥效過后,若腹部傷口出現疼痛,囑患者及時報告護士,積極采取止痛措施;③胃造瘺術后次日,手把手教會患者或家屬怎樣使用胃造瘺管并進行傷口換藥。
(3)出院當天護理:①了解患者出院前胃造瘺管使用的掌握情況及腹部傷口情況并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指導;②發放出院溫馨提示,告知出院后相關注意事項;③強調遵醫行為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實行自我管理;④告知患者家屬院外共同參與患者的胃造瘺管道護理。
(4)健康指導:患者出院兩周后按預約時間返院,觀察患者胃造瘺傷口及營養狀況、是否有并發癥發生,提供相應的個體化健康指導并記錄,行滿意度問卷調查。
1.2.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瘺口感染并發癥發生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率(%)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代表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發生瘺口感染有3例,發生率為12%;對照組的患者發生瘺口感染有10例,發生率為40%;觀察組瘺口感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結果顯示x2=5.094,P=0.024。
觀察組患者表示非常滿意的有20例,占比例為90.9%,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0例;對照組患者表示非常滿意的有13例,占比例為52.0%,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非常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結果顯示x2=4.367,P=0.037。
PEG作為微創手術的一種,手術方法簡單,技術成熟[3],但這一方法也會出現諸多并發癥,不但影響疾病治療效果,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和身體痛苦[4],亟需采取優質護理,降低其發生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將患者健康教育內容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中,是一種全方位的、多層次、雙向、以人性化為主體的綜合教育方式[5]。本研究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管理患者,將健康教育全面貫徹于整個治療過程,具有高效性、靈活性等優勢。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的瘺口感染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對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患者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護理,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