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承 李杰 張謙
(四川輕化工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自貢 643000)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才的培養機制隨之變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了一項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決策和措施。作為就業面相對狹窄,就業率偏低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也成為了創新創業大潮中的重要群體。本文以川南地區5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分析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的創業現狀,探尋影響其參與、實施創業的內外因素。
本文以川南地區5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3份,回收率為94.6%,有效問卷449份,有效率為89.8%。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據統計法等方法,為分析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數據支撐。
(1)創業意愿強但行動力不足。
從表1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學生對于創業有著極大的熱情,“從未考慮過創業”的學生僅占25.16%,面對創業時間和學業時間沖突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希望能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進行創業。然而在現實中,學業壓力制約了創業行動的落實,有“想法,但從沒有實際行動”的學生接近60%,同時,由于體育專業的專業局限性,加之創業資源與人脈關系的不足,阻礙了學生付諸行動,許多學生不敢邁出創業的第一步。

表1 創業意向統計
(2)創業方向局限。
根據表2可知,長期的體育專業學習和訓練,使體育專業學生有著自己獨有的優勢,如“性格開朗,適應性強”,但是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仍然存在不足和欠缺,如創業理論知識和技能學習不夠,處理創業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時,存在經驗不足、辦法不多等明顯短板;其次,體育專業自身特征太鮮明,與其他專業之間缺乏共通共融之處,實現跨行業創業的難度較大,多數學生很難跳出自己所學專業,創業方向仍然局限在體育領域。

表2 創業方向選擇
(3)獲取資源能力有限。
創業資金和社會資源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無論是體育專業還是其他專業的學生都會面臨這一難題。在校大學生這一特定身份,使其經濟基礎薄弱,且與校外社會聯系相對較少,依靠自身能力籌集的創業基金和獲取的社會資源寥寥無幾。但大學生成功創業甚至僅是嘗試創業,都需要各種資源的積累,其中就包括自身能力的積累和人脈資源的積累,通過這些途徑,才能架起成功創業的橋梁。

表3 創業阻礙
(4)創業能力和素質待提高。
關于體育專業學生創業的綜合素質,除上述提及到的創業意識較強、行動力缺乏之外,知識的積累程度和人際交往能力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學會“知行合一”。體育專業學生的性格大多外向,待人坦誠,善交朋友,具備一定的社交基礎;心理承受力方面,體育專業學生有著先天的優勢,但這還不足以成功創業,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其他品質,Timmons指出創業一定不是一帆風順,會有許多的困難,因此在困難中尋找成功秘訣的能力尤為重要。
(1)創業教育體系有待完善。
川南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在校接受創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從事創業教育和培訓的師資不足,專門性的創業教育缺失,體育專業學生培養方案中沒有相關課程,因此只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參加創業課程的學習和培訓。同時,參與了創業課程學習的學生認為創業教育的課程和教材無法滿足創業的現實需求,不能幫助自己解決創業中遇到的難題和困難。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帶動就業和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以學校的創業教育應該依據這兩點為中心進行課程和教材開發。
(2)創新創業活動重量輕質。
從學校舉行的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比賽來看,大多都是相關部門給學校分配任務和名額,學校進行二次分配,對二級院系下達任務和要求,院系又將“填表數據”分攤到各個班級。整體來看,各個層面都追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尤其是體育專業學生創業知識和技能先天不足,只能是疲于應付完成學校的要求,對于學生真正提升創業能力無從談起。因此,有必要根據體育專業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業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充分發揮體育專業學生的優勢和特點,彌補其在創業其他方面的短板。
(1)社會刻板印象難以消除。
長期以來,體育專業學生一直都被貼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標簽,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導致體育專業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得到的社會支持和幫助偏少。尤其是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川南,社會大眾對體育、體育學生的認知均不如經濟發達地區,對大學生創業的關注度也不高。體育專業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遭遇的資金、經驗和社會關系等匱乏問題,無法獲得社會更多的關注,與其他專業形成鮮明對比。這對體育專業學生而言,無疑降低了創業成功的概率。
(2)大學生創業政策有待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創業信息的獲取更為方便,國家為踐行“雙創”頒布了許多創業政策,在加大創業投資和發展創業孵化器上都提供了大量支持。但事實上,大學生創業政策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而且整個體系也不盡完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從表4可知,還有許多學生不了解創業政策,在此情況下的創業必然是難度較大;其次,國家創業政策的重心放在了對大學生創業的激勵機制上,而對于后續支持與保障卻很少提及,導致大學生創業無法持續、健康、穩定地進行;最后,創業政策中的一部分受眾群體并不是大學生創業者,而是中小型企業,大學生群體無法與之競爭;此外,地方政府和高校對創業政策的執行力也不強,影響了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的提升。

表4 創業政策了解程度
(3)創業服務平臺有待完善。
從上述的數據和創業現狀可以看出,無論是政府和高校都需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平臺,以此保障大學生參與創新的各階段能夠順利實施。首先,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需要對創業信息進行整理和收集,如能通過政府或高校的創業信息平臺獲取相關信息,就能節約創業時間和創業成本。但是已有的服務平臺作用甚微,針對大學生的幫扶效果并不好,雖然政府和高校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優缺點各異,尤其是體育類的弱勢專業,更需要創業服務平臺的支持和幫助。
“知行合一”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對于體育專業學生而言,在缺乏創業經驗的情況下想要創業成功,只有通過參加各類學習和培訓,積累創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應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從身邊小事做起,豐富創業經驗,提升自己的創業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創業的競爭。
川南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在創業教育體系、課程創新、教材開發、師資培養、比賽活動、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構建能激發學生創業原生動力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征,開展針對性的創業教育,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和專業優勢,將國家、地方、學校、專業、學生有機融合,為大學生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和提供后續支持。
大學生就業問題影響著社會各個方面,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要實際行動起來,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減少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的阻礙。對體育專業學生而言,由于社會偏見和刻板印象的影響,在創業過程中更加需要社會大眾的理解和支持。隨著人們對健康內涵和體育功能的深入認識,整個社會體育認知和意識也會隨之好轉;對體育專業大學生自身而言,應把握機會,順勢而為,提升自我,充分利用國家有關體育的利好政策和導向,融入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