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協和醫學院是我國醫務界的翹楚。協和醫學院有位很有名望的教授——林巧稚,她給學生講“做一個好醫生”的三個標準:一是有高尚的醫德;二是有精湛的醫術;三是有服務的藝術。
在一次考評中,林巧稚要求學生們觀察孕婦的分娩過程,然后寫出一份病歷記錄,結果只有一份病歷記錄被評為“優秀”,其余均不及格。學生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林教授嚴肅地說:“你們的記錄沒有錯誤,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東西。”學生們便去研究那份“優秀”病歷記錄,結果發現各項記錄都沒有區別,只是那份“優秀”病歷記錄里多了一句話:“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原來,在林巧稚眼里,這就是“優秀”與“不及格”之間的差距。
那個得到“優秀”的學生不只是有板有眼地記錄了分娩各個階段的手術程序、體征變化等,還從產婦經歷煎熬所體現的外部情景做了客觀的記載,他觀察了手術過程,更觀察了產婦的變化——注重服務對象,從患者角度考慮。因此,在林巧稚看來,其他學生輕忽了后者,即使前者寫得再完美、再準確,也是“不完整”的、“不及格”的。
于細微處見精神,林巧稚如此考評學生,彰顯出她“高尚的醫德”和“服務的藝術”。
(張秋偉摘自《今晚報》)